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一定需要什么
我们要看别人看不到的、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引领行业、产业发展
构建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的碳中和虚拟电厂,才能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发展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这是胶东当地流传的一句古话,也是对“海上第一名山”崂山的称颂。特锐德总部就位于崂山脚下。
20年前,23人的初创团队在这里扎根创业;如今,特锐德员工人数已近万人,多项成果被鉴定为“产品国际首创、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在多个领域的市场规模位居国内榜首。
于德翔是特锐德董事长。2004年,39岁的他从国企辞职,创办特锐德。2009年10月30日,在创业的第五个年头,产品赶上铁路大建设的风口,特锐德登陆深交所,股票代码为300001,被称为“创业板第一股”。2014年,在创业的第十个年头,特锐德抓住电动汽车大发展的风口,超前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立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特来电”)。
2024年,在创业的第二十个年头,特锐德有哪些新打算?近期,带着实探新质生产力的选题,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的特锐德总部园区。记者感受到,这家有着20年历史的企业,创业创新永不止息,仍在进行时。
“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一定需要什么”
“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一定需要什么。”这是特锐德坚守的创新理念。
“所有民营企业想要长久地活下来,唯有依靠一个种子基因——创新。”于德翔说,特锐德是创新的践行者,更是受益者。
创业初期,特锐德瞄准的是箱式变电站(简称“箱变”),主要面向铁路市场。彼时,箱式变电站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人对其发展前景判断不明。
2005年7月,特锐德与济南铁路局签订了89台铁路电力远动箱变合同;3个月后,首台箱变完成并交付。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被比作“天路”。2006年5月,特锐德中标了青藏铁路全线35千伏箱式变电站项目。对这个项目,于德翔记忆犹新。
“高海拔、高辐射、高寒、缺氧,这么复杂的环境下,怎么保证高原铁路不停电?”于德翔回忆,当时国内外很多大企业都退缩了,初出茅庐的特锐德成功中标。团队研发并生产出国内第一台高可靠、高海拔的箱变,20天内完成了105台超大型箱变的成型任务。
“我们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而且项目期间无一次安全事故、无一人受伤。”于德翔说。
经过一场场硬仗的考验,特锐德积累了丰富的户外产品设计和生产经验,具备了设计生产高寒(-45℃)、高热(45℃)、高海拔(5000m)箱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做强的同时,也要做大。特锐德对优质标的发起并购。
2015年5月5日晚,特锐德发布公告,拟以6.9亿元对价收购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力设备制造公司川开电气。资产重组完成后,川开电气成为特锐德的全资子公司。
特锐德成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的龙头。人们熟知的秦山核电站、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长征火箭、“嫦娥五号”及“天问一号”探测器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里都有其生产的设备。
特锐德中高端箱式电力设备产品已取得中国铁路市场占有率第一,电力市场第一的行业地位。同时,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公司高压预制舱式变电站产品和新能源箱变产品的中标份额位居行业前列。公司多款产品被鉴定为“产品国际首创、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公司凭借智能预制舱式变电站产品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
专业、严谨、颠覆、创新,特锐德的企业文化里有着工程师的文化基因。特锐德的目标是打造成世界规模最大、技术研发实力最强的箱式电力设备研发基地,在箱式电力设备制造上要做到全世界第一。
“我们要看别人看不到的、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要利用研发团队的前瞻性和对未来技术的把控,不断引领行业、产业发展。”于德翔说。
2023年,特锐德电力设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业务收入规模及盈利水平稳步提升,实现收入85.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25%;毛利润20.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44%。
二次创业开辟新赛道
采访当日,青岛细雨绵绵。特锐德总部园区里的雨棚上铺满光伏板,下面停放着清一色的绿牌新能源电动汽车。
“这是一个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车棚——光伏雨棚+充电站+储能。我们倡导员工开新能源车,在园区里能免费充电。”一位特锐德员工告诉记者。
记者观察发现,这座光伏雨棚的设计利用了充电站的纵向空间;同时,充电站周边的空间匹配了梯次储能电池。与常规充电站不同,这里既能给车充电,车辆也可以反向放电,与光伏、储能一起形成一座小小的虚拟电厂,可以削峰填谷。
2014年7月,于德翔带领团队二次创业创办特来电,拓展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
对应充电业务,特来电提出了目标——“做政府放心、客户满意的中国最强最大充电网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