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而国内首家非银行上市金融机构——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陕国投”)也迎来了成立40周年、上市30周年的发展节点。
四十载砥砺前行,陕国投始终秉承金融初心,历经多轮行业改革、数次增资扩股,收获了经营与管理的卓越成效,以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在新发展阶段,围绕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专访了陕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姚卫东。
以“五篇大文章”为引领
坚定服务实体经济
近年来,我国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建设‘金融强国’进入了国家话题,相信每一个金融从业者都像我一样心怀振奋。”姚卫东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深切把握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根基——实体经济,从而进一步为所有金融从业人员指明了方向。
姚卫东认为,五篇大文章都切中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关键逻辑,尤其是“科技金融”与“养老金融”两大主题,在实际探索中发现,前者最为重要,后者最为迫切。在他看来,两大领域都将成为信托公司探索的重要领域,也是陕国投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大机遇。
“科技金融”是经济新动能的源头。姚卫东指出,中国经济在40年高速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需要通过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的良性循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推动产业升级。
“养老金融”则紧扣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服务民生的新需求。
“在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中,以社会统筹为代表的第一支柱基本健全,由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制度组成的第二支柱正逐步完善,而市场化个人商业养老尚属短板。”姚卫东说道。
以“转型创新”为驱动
切实推动提质增效
2023年6月,原银保监会下发的《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业界称“三分类新规”)正式实施,意味着信托业将彻底摒弃过去的传统业务模式,开启创新转型路。
“信托‘三分类’是中国信托业经过40多年发展之后‘真正的本源回归’,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而且深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姚卫东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传统要素转变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尤其是“科技驱动”权重加深,意味着粗放式经营不再适应未来行业发展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三分类”的及时推出,不仅顺应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也为信托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中西部唯一上市的信托公司,陕国投求变决心从未改变。对于思考如何转型创新,信托老将姚卫东颇有自己见解:核心就是要转变思维,从“狩猎思维”转变到“农耕思维”,告别过去所谓“黄金10年”“短平快”的模式,全行业要从赚“快”钱到赚“慢”钱,信托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一定要告别浮躁,踏实前行。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几年来,陕国投战略谋划和运作探索从未停歇。当“三分类”处于行业内部征求意见阶段时,陕国投在深刻理解信托业务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公司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并提出“重塑再造”陕国投的深度改革战略。
2022年,陕国投率先完成对财富管理事业部的改革,大幅优化财富管理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使其从为融资方服务变为“以委托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期开始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多渠道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继续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全方位打造高质量的投研团队和投研体系。2023年,依托原有的博士后工作站,陕国投成立了“陕国投丝路金融信托研究院”,构建战略研究、投资分析、产品创新、财富顾问、管理咨询、培训交流六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为区域发展、行业转型建言献策,为公司决策、业务发展发挥智库作用。
这一系列探索也让陕国投在应对新旧动能转换时取得了积极变化。管理规模上,从最新数据来看,陕国投“重塑再造”的效果十分显著,目前公司管理信托规模增至5432.61亿元,迈上“五千亿”新台阶;经营业绩上,以刚刚发布的陕国投业绩快报为例,2023年公司业绩实现“双增”,营业总收入27.35亿元,同比增长42.03%;净利润10.90亿元,同比增长30.05%;业务创新方面更是不胜枚举,仅2023年,陕国投就设立“海南自贸港预付资金管理服务信托”,与小米及深创投等共同搭建PE基金精准切入创投赛道等等。
以“差异化发展”为路径
走好特色发展道路
“立足地方特色化”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中小机构提出的顶层思维。作为陕西重点的省属金融机构,陕国投又将如何深耕?姚卫东指出,研究陕西、服务陕西是陕国投最为重要的出发点。在几十年的深耕之中,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