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当安徽商人李厚文在莲花健康(600186.SH)闪亮登场时,市场寄予厚望——凭借李厚文在资本圈的深厚积淀,以及其掌控的千亿资管机构国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厚资产”),李厚文亲自坐镇莲花健康,焉能不放大招?
如投资者所期许的,李厚文在2023年A股市场热捧AI算力之时迅速布局,莲花健康股价也一飞冲天。然而,在重组仍是空中楼阁之际,李厚文却后院失火——国厚资产陷入流动性风波,擅于处置不良资产的李厚文如今却要给自身“拆雷”。同时引人关注的是,根据莲花健康财报,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13.68亿元赫然在列。
安徽证监局近日针对国厚资产存在的部分募集资金未按约定期限归还、逾期负债与重大诉讼未按规定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等问题出具了警示函。1月16日、1月17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多次致电国厚资产,但均被提示“您所拨打的客户未缴电话费”,电话一直无法接通。
主体信用等级再“下调”
1978年出生于安徽的李厚文早年曾担任建筑工程公司高管,2003年创立博雅投资,担任董事长;2006年,李厚文创立安徽文峰集团,担任董事长,文峰集团亦涉足房地产;2013年,李厚文创立深圳前海大华资产,担任董事长;2014年,李厚文发起创立安徽国厚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国厚资产前身),担任董事长。同时,李厚文还身兼多个社会职务。
如今,国厚资产是李厚文的核心投资平台。公开资料显示,国厚资产成立于2014年4月,注册资本为27.92亿元,是安徽首家具有金融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资质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地方AMC)。截至2021年12月末,公司参与管理各类基金100余支,规模达1000亿元。
2024年1月2日,国厚资产在深交所连续发布三则公告,内容分别涉及债务违约、资产查封冻结情况以及监管警示函,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公告显示,国厚资产发行的“22国厚01”涉及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被安徽证监局出具警示函,于2023年9月将补流资金归还至募集资金账户;公司共有八项案件涉及资产查封、扣押或冻结情况,除此八项案件外,截至2023年末,公司货币资金冻结共计0.61亿元;截至2024年1月2日,公司未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金额为2.98亿元。
随后,2024年1月3日,国厚资产对发行“18国厚金融PPN001”和“18国厚金融PPN002”的原定到期日分别延后一年至2024年8月17日和2024年9月21日,付息频率为半年付息一次。截至2024年1月3日,“18国厚金融PPN001”和“18国厚金融PPN002”债券余额均为3.80亿元。
对此,评级机构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合资信”)1月8日指出,上述公告内容均反应出公司存在明显流动性风险以及债务偿还出现的实质性问题。联合资信决定下调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下调“19国厚01”的信用等级为A+,评级展望为负面。此前,联合资信已将其主体及债项信用评级由AA+下调至AA。
事实上,国厚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早有端倪。公司披露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合并口径货币资金紧张,受限资产比例过高,合并口径有息债务余额为63.66亿元,债务偿还压力很大。截至2023年6月底,合并报表范围内共有7200万元银行贷款发生逾期。
国厚资产在公告中表示,上述未能清偿到期债务、涉及重大诉讼及资产查封、扣押或冻结主要原因为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公司部分不良资产包处置不达预期,导致公司资金回收不达预期;同时公司投资的部分股权,未能按照计划退出,使公司出现流动性紧张;融资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再融资面临挑战,导致部分债务未能及时偿还。
1月16日,知名财税审专家、江苏四维咨询集团首席咨询师刘志耕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厚资产此次出现流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包括经营任性、盲目冒进、过度扩张,忽视了对不良资产收购和投资可行性的分析研究和风险管理等。
连续大额投入业绩并未改善
国厚资产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1月17日,盈科上海资产管理法律事务部副主任刘战尧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首先是募资端,在越来越强调资金安全和收益保障的背景下,募集资金的成本普遍较高;其次是投资端,国厚资产业务转型比较激进,多项大额收购导致资金被大量占用,收购古井集团30%股权即斥资百亿;再次是管理端,收购资产的收益受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影响,表现未达预期;最后,在退出端,不良资产的处置、清收、整合难度加大,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更增加了退出端的处置难度,导致资金回流周期拉长。
记者注意到,国厚资产近年来几起大手笔投资令业界侧目,但这些投资也极大的消耗了公司的现金储备。
2019年,国厚资产斥资10.30亿元增资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安保险”),并成为长安保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31.68%(公司于2021年12月将所持长安保险的股权全部用于借款质押)。2022年,长安保险净亏损4.68亿元,亏损额较上年进一步扩大,其赔付产生的应收代位追偿款规模仍很大(2022年末为6.72亿元),且回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公司目前正在推进长安保险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的工作,但截至2023年5月末,尚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