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因农而生、伴农而长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以“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为战略定位,并把农户贷款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记者获悉,近年来农行深耕“三农”沃土,多方联动、数字赋能,努力解决广大农户面临的金融服务难题,农户贷款余额突破一万亿元,初步探索出一条“大银行”服务“小农户”、“小农户”做成“大产业”的有效路径,县域普惠金融名片愈发醒目。
惠农利农做好乡村“土特产”大文章
坚持惠农利农便农,努力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水平,农行在产业服务上大做文章。近年来,农行适应各地构建“一县一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的实际,结合广大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所需,分产业制定专项服务方案,因地制宜推出“粮农e贷”“油茶贷”“茶叶贷”“商户贷”“光伏贷”等产业信贷产品,最大程度扩大农业特色产业服务领域,提高农户金融服务覆盖面。
每到武夷岩茶一年一度的采摘季,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茶农周泽有就开始犯愁。已经拥有16年茶叶种植经验的他,是当地有名的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茶叶生产具有周期性,每年的采茶、制茶期间,也是我们茶农最需要资金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常常愁得睡不着觉。”
今年,农行福建武夷山支行主动对接周泽有的资金需求,只用了短短三天时间就为其发放了30万元纯信用农户贷款,这对周泽有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农行贷款办理快,手续方便,利率也低,真是解决了我的资金周转难题!”周泽有感激地说道。
作为茶产业链上的受益者,农行针对茶农群体量身打造了“武夷岩茶贷”,整合了农业资源和金融资源,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实行名单制管理,拓宽了对农户的支持广度和深度。
在支持农户做好乡村“土特产”生意经上,茶产业只是一个缩影。家住重庆市秀山县平建社区的杨会,从2018年开始发展草莓种植。2022年年底,她打算更新自家草莓园的基础设施设备,但由于缺少资金,一直没有启动。
正逢当地乡村振兴部门、所在街道、农行秀山支行组成的“富民贷”工作小组上门宣传贷款相关政策,杨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提交了贷款申请,最终如愿获得了20万元“富民贷”。今年初,杨会的草莓园焕然一新,共占地50亩,建设了16个大棚,她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家庭农场主。
“感谢政府的关心、农行的支持,在我缺资金的时候,帮了我一把,我一定会全力以赴把草莓产业做得越来越好。”杨会说,她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让大家共同增收致富。
数字赋能为“三农”服务插上科技翅膀
积极推动服务“三农”数字化转型,是农行福建分行持续发力的方向。
此前上线的福茶网,是国内首个省级茶产业综合服务线上平台,通过提供数字赋能、撮合交易、质量管控、物流配套、产业科研、金融支持、人才支撑等服务,实现茶叶从种植、加工、仓储、交易、物流信息全链条可追溯。在平台创建初期,农行福建分行就发挥自身服务“三农”优势,主动对接,运用先进金融科技手段,在资金结算、供应链金融等方面提供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为传统茶产业实现金融科技赋能,满足平台多样化与个性化业务需求,带动福建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质增效。
农行福建分行还持续加强无物理网点乡镇的金融基础设施布局,专门制定出台数字惠农通工程推广实施方案,全力打造集基础服务、综合服务、“惠农e贷”受理、金融知识宣传展示于一体的新型数字惠农通服务点,大力开展乡村金融生态场景建设,让“数据多跑腿、客户少跑路”,切实打通现代金融科技走进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三农”金融服务插上科技翅膀,让农民贷得到、贷得快、贷得安心的同时,也贷得“实惠”。记者获悉,农行服务农户的拳头产品“惠农e贷”加权平均利率近三年累计下降89个基点,累计为农民节省利息支出近5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打造有覆盖宽度的农户金融服务,农行在产品创新上也狠下功夫。为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农行着力加强产品创新,目前已形成“线上+线下”“总行+区域特色”的农户金融“产品箱”。如针对农村地区偏远、农民居住分散、缺乏合格担保、信用数据缺失等制约农户贷款可得性问题,专门研发了“惠农e贷”,让更多农民贷得到、贷得起、用得好。截至2023年9月末,农户贷款余额已超过1.11万亿元,增速41.9%,余额、增量再创新高。此外,还利用智能耳标、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物联网科技,创新推出“智慧畜牧贷”产品,实现对借款人养殖的牲畜活体资产远程在线监管。
孙红梅曾是天津北辰区一名下岗女职工,下岗后她选择创业养猪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十几年来,孙红梅的事业越做越大,养殖场的规模和效益也越来越好,目前年出栏生猪约9000头,现有能繁母猪600余头。可她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想着如何扩大规模,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孙红梅着手扩建了猪场,扩建工程占用了大部分流动资金。又赶上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猪饲料价格一直居高不降,流动资金缺口让她犯了难。资金都投到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