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风格多变,关于价值投资的争论常常不绝于耳。作为一家2011年才成立的基金公司,安信基金始终坚持“投研立司”,长期笃信与践行价值投资,自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基金经理。
2022年的股市出现“惊涛骇浪”,安信基金却有约90%的产品跑赢沪深300指数。过去十年间,安信基金在公司总经理刘入领的带领下,突破中小基金公司发展的重重困境,非货规模从不足40亿元增长到超过1000亿元,翻了25倍。安信基金也依靠“逆风飞扬”的成长势头,连续两年斩获证券时报颁发的“明星基金公司成长奖”,成为新锐基金公司发展的典范。
今年是安信基金成立十二周年,十二年在古代被称为“一纪”。古语云:“蓄力一纪,可以远矣”。安信基金十二载坚持“投研立司”发展战略,不断夯实投研内功。当前,公募基金行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安信基金是否已经准备好踏上新征程?近日,证券时报采访团走访了这家公募新锐,揭秘其进阶之道。
践行价值投资
是“投研立司”关键
证券时报记者:安信基金连续两年获得证券时报颁发的“明星基金公司成长奖”,请你谈谈公司是如何实现较好发展的?
刘入领:一家基金公司要谋求长远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和正确的战略,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安信基金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投研立司”的发展理念,决定将资源向投研倾斜,建立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与合理的长期考核机制,涵养人才并给予其施展才华的空间。“投研立司”的发展理念在安信基金内部深入人心,这奠定了安信基金作为主动型基金管理人的基础。践行价值投资则是实现“投研立司”的关键,“价值投资、自下而上”是保障业绩可持续性的核心方法论。
得益于股东的包容和支持,安信基金能够定心力行,践行长远的战略链条——以确定理念为前提,有机制才有人才,有人才才有业绩,有业绩才有规模,有规模才有收入,有收入才有利润。安信基金一直以来坚持的战略链条,内含清晰的逻辑次序,不仅是时间先后的分布,也是保持人才队伍稳定、业务发展持续性的要求。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市场对价值投资存在一些争议,价值投资的框架也很大,你对价值投资是如何理解的?
刘入领:价值投资就是以好价格买好公司。我们无法预测市场,但有能力去看懂公司。所以,安信基金投研团队90%以上的精力都聚焦在公司研究上,围绕商业模式、竞争力、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由这些因素决定的内在价值去投资好公司。认知优势是创造超额收益的最有效手段。
理性和保守是价值投资的底色。我们只赚能看懂的钱,看不懂的就远离,看好一只股票可能需要一百个理由,而否定一只股票则只需要一个理由。
随着市场起伏和风格变迁,大众对价值投资的评价会发生戏剧性变化。当人们对价值投资有所怀疑时,通常是在市场处于非理性的阶段。坚定的价值投资者需要对投资方法论有深入、通透的思考,才不会陷入怀疑和彷徨。比如,我们应该思考,在投资活动中究竟是什么在创造价值,我从三个角度说明我们的看法和做法:
一是企业创造价值,而不是市场创造价值。市场起起伏伏,吸引过多注意力,其实与投资收益关系不大,真正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是上市公司本身。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以“自下而上”为主,专注于上市公司的研究。不要过度关心市场的涨跌,不做频繁的市场预测。
二是研究创造价值,而不是交易创造价值。长期看,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深度和认知优势决定了投资收益的90%以上。如何加大研究深度、增加认知优势理应是专业投资机构的核心任务。
三是基金经理创造价值,而不是管理人员创造价值。研究工作可以通过分工协作实现规模效应,投资则更多地需要发挥基金经理个人的天赋和智慧。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培养基金经理,但不干涉他们的正常投资行为。公司管理团队着重招聘热爱投资的优秀员工,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审慎地从资深研究员中挑选基金经理;一旦把一个人放在基金经理的位置上,我们就授予他充分的管理权限,并给予他较长的考核周期。
投资不去跟风
培养人才“马步”要稳
证券时报记者:你们有没有参与诸如“抱团股”之类的主题投资?
刘入领:我们的理念决定了我们不会参与此类投资。投资理念决定着选股标准。只要基金经理信守价值投资,选股标准足够清晰,就不大可能参与“抱团”。
比如2020年三季度,面对“抱团股”行情,如果基金经理觉得估值过高不愿意买,那自然不会去碰高估的“抱团股”;如果基金经理选中的股票虽然估值略高,但未来增长潜力很好,性价比上非常有把握,即使它被部分人视作“抱团股”也没关系。市场上类似的主题概念层出不穷,但选股标准必须超脱于所有概念。我们不刻意回避什么,但也不会仅仅因为别人买了什么就去跟风。
我们的投研团队专注于自下而上的基本面选股,在投资方法论上早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只要坚持选股标准不动摇,跟市场上出现的主题概念就没有什么关系。价值投资一定要保持定力,不因市场短期波动而有所动摇。我们经历了多轮牛熊,对价值投资的坚持经得起考验。
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