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的时间内,友邦人寿开启了狂飙模式,它花了近200亿,借着险资抄底的热潮,连下数城,上海北外滩89街坊商业、金创大厦等,接连被收入囊中。
但近期,当友邦人寿母公司友邦保险的财报发布时,外界才知道,或许它是在“负重”狂奔。
去年,友邦保险保费及收费收入约365.19亿美元,同比减少1.63%;总收益191.1亿美元,同比减少59.79%;股东应占纯利2.82亿美元,同比减少96.2%,跌幅较大。
除了业绩承压,友邦人寿还时常因偿付能力数据不实、误导性宣传等,频频被监管机构“点名”。自2020年7月改建成立以来,它已遭银保监会6次点名,引起热议。
凭借着广泛的朋友圈,友邦人寿横跨诸多投资领域,但其挑战并不小。
投资大单
以往,友邦人寿的不动产投资,相对集中于港澳地区。如坐落在香港中环干诺道的友邦金融大厦,以及香港的友邦大厦、友邦香港大楼以及澳门的友邦金融广场等。
但近来,友邦人寿在内地投资不动产的步伐,持续加快。
最新的收购动作,是它于2月份,耗资32亿收购了上海金创大厦。项目位于有“中国药谷”之称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区。项目园区总建筑面积约11.9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约8.86万平方米,土地用途为研发。
除了金创大厦之外,友邦人寿年前还在上海核心地段北外滩落下一子。彼时,友邦人寿以50.3亿元投得上实发展的项目公司上海实森的控股权,从而获得上海北外滩89街坊商业、办公及文化综合地产项目。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去年下半年以来,友邦人寿在内地投资的项目还包括凯德人民基金、DNE物流基金、京东产发三期物流基金等,总投资已超过170亿元,金额较大。
对于友邦人寿而言,大手笔投资不动产背后,一方面是出自于资产配置的需求。
在最新公布的年报中,友邦保险提到,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友邦人寿正围绕健康、养老、财富管理和传承四个方面开展创新,并持续打造“健康生态圈”与“康养生态圈”。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友邦人寿已签约医疗机构超过1230家,涉及公立医疗机构超过170家;签约康养机构200家,覆盖32个城市;享有健康管理服务的友邦客户数两年增长近5倍。
如此来看,友邦人寿此前掷重金拿下的位于“中国药谷”的金创大厦物业组合项目,或许正是看中了其背后蕴藏的医疗价值优势。在投资不动产的同时,友邦人寿也可顺势在健康、医疗等领域进行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房地产政策松绑动作频现,市场预期也不断转好,核心商办资产有利可图。现在对友邦人寿来说或是收并购的好时机,可以顺应政策环境趋势,加大对不动产投资比例。
近年受到经济形势及疫情反复影响,大宗商办项目出售并不容易。再加上,多数房企为了快速出售资产回流现金,选择的大多是一线城市资金沉淀大、运转周期长的优质商办资产,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如世茂、合景泰富等多家房企都正寻求商办资产出售。
此时入场接盘商办资产,议价空间较大,是个抄底的好时机。如友邦人寿从上实发展手上接盘上实中心,该商业项目后续建设和运营总投资预计达到87亿元,目前已投资金额接近70亿元。而友邦保险以50亿元拿下,确实足够划算。
当然,看中这一投资利好的不只有友邦人寿,今年年初,一向偏爱投资不动产的险资再度活跃起来。中国平安人寿自1月以来已经密集投资了5笔大额不动产项目,交易金额累计达557亿元。而在1月29日,泰康人寿也披露了北京燕园养老社区的投资进展。
尽管这两年不动产投资受到整体行业影响,投资回报率不算高,但从长远来看,会有持续稳定的租金收益,符合险资长期价值投资的最终目的。
被“点名”危机
不过,积极扩张背后,友邦也有一些经营的羁绊。
今年开年,银保监会财务会计部(偿付能力监管部)发布关于4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问题的通报。
其中友邦人寿榜上有名,并被指出偿付能力数据存在三大问题,包括未按规定计提最低资本、未按规定计量实际资本、风险综合评级数据填报不真实等。
据不完全统计,友邦人寿自2020年7月改建成立以来,已遭银保监会6次“点名”。
比如2020年10月,友邦人寿北京、广东两地公司就曾先后收到罚单。
其中,北京公司存在唆使、诱导保险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而被处罚;广东公司则存在使用含误导性表述的产品宣传资料,对代理人进行培训、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费率、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等问题。
去年4月,银保监会还向友邦人寿下发《风险提示函》,指出公司报送的2021年四季度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匹配报告中,“资金运用比例监管”数值较实际数值存在误差,并对其提出监管要求。
在经营层面,这两年寿险行业整体处于转型的阵痛期,部分险企落入了新业务价值负增长的局面,友邦人寿背靠的友邦保险,亦是如此。
2022年,友邦保险总收益为191.1亿美元,同比下降59.79%;保费及保费收入365.19亿美元,同比下降1.63%;纯利3.2亿美元,同比下降95.72%。在业绩披露当日,友邦保险港股收报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