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出手“抢矿”尘埃落定。
12月6日晚,盛新锂能披露定增结果,共募集资金20亿元,发行对象为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本次发行后,比亚迪将成为盛新锂能第三大股东,持股5.11%。
这轮定增的完成,或将为盛新锂能提供“充足弹药”,继续参与“天价锂矿”雅江县斯诺威矿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诺威矿业”)54.2857%股权的竞拍。
不过目前锂资源价格已经出现回落。据Wind数据,12月7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56.45万元/吨,较此前高点已经回落3000元/吨。与此同时,江西宜春多家锂盐企业先后因为环保问题宣布停产。
锂资源价格“拐点”是否会到来?其他锂盐企业又是否会受到环保风波的影响呢?
比亚迪加码锂矿,车企纷纷走向上游
为何比亚迪要豪掷20亿参与盛新锂能定增?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亚迪加码锂矿龙头一方面是加强供应链安全,以便保证战略资源在紧缺时的供应,另一方面也是生态升级扩大,提升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话语权。”
据了解,盛新锂能是我国主要的锂矿企业之一。12月4日盛新锂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建成锂盐产能7万吨,其中碳酸锂2.5万吨;在建锂盐产能6万吨,其中碳酸锂1万吨。
对比亚迪来说,盛新锂能也是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2022年1到11月,盛新锂能向比亚迪销售金额为30.16亿元(不含税),主要交易内容为锂盐产品。
本次定增完成后,比亚迪将成为盛新锂能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达5.11%,进一步增强它在上游锂矿领域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利润都往上游走”,加码上游资源也能改善下游车企的盈利能力。今年前三季度,锂矿企业盛新锂能实现净利润43.5亿元,毛利率67.33%;天齐锂业实现净利润159.8亿元,毛利率85.53%;赣锋锂业实现净利润147.9亿元,毛利率55.92%。而下游的龙头车企比亚迪同期净利润为93.11亿元,毛利率仅有15.89%。
在这一背景下,向上游资源布局不仅仅是比亚迪的选择,也是下游车企们的共同选择:11月7日晚,广汽集团和东阳光公告,宣布携手加码矿产资源;11月,通用汽车与巴西矿商淡水河谷达成合作,后者将为通用每年提供含镍2.5万吨的电池级硫酸镍,交易从2026年开始;10月,奔驰与锂材料供应商RockTechLithium公司签订电池级氢氧化锂供应协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向记者表示,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向上游布局是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陈佳认为,新能源材料领域如今已经从前期的粗放式增长期进入到了“产业优化格局重组期”,产业链企业不仅分工更加明细,分润机制也逐渐稳定,考虑到下游赛道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向上游布局已经成为必然。
碳酸锂价格回落,拐点是否会出现?
从历史锂资源价格波动情况来看,这是一个周期性较强的行业,价格会出现“大起大落”。而近期市场有观点认为,碳酸锂价格拐点即将出现。
据Wind数据,12月7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56.45万元/吨,较11月21日的56.75万元/吨跌落3000元。
此前,碳酸锂价格经历了一轮“史诗级暴涨”,从2020年10月13日的低点4万元/吨涨到半个月前的近57万元/吨,两年多的时间里涨幅超过13倍。但从2017年12月初到2020年10月,碳酸锂也经历过“三年寒冬”,价格从16.8万元/吨跌到4万元/吨,跌幅超76%。
现阶段碳酸锂价格的回落,是否有重复“暴涨暴跌”周期的风险?碳酸锂价格是否真的会迎来拐点?
张孝荣认为,锂矿下游需求持续扩大,而产能供应没有同步扩大,市场供需关系依然处于紧张状态,因此碳酸锂价格不会拐头向下,会继续维持高位波动。
平安证券研报显示,今年四季度后下游已逐步接受锂价高位,原料供应不足、终端需求旺盛仍将支撑锂价高位运行。而国内项目2023年仅能释放少量增量,主要供应增量将由澳洲及南美贡献。
锂资源价格高位运行的预期,或许也是斯诺威矿业54.2857%股权继续拍出天价的原因之一。据阿里司法拍卖平台,该标的第7轮拍卖将在12月8日21点开启,起拍价14亿元,此前6轮拍卖均触发熔断,充分体现了上游锂资源的火热行情。
而盛新锂能此前曾发公告称将参与竞拍,为此深交所下发关注函。12月5日,盛新锂能在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告中表示,公司在做出拟参与本次竞拍的决策前,对斯诺威公司及其下属矿山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分析,详细论证了其投资价值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公司参与本次竞拍的资金来源于公司自有或自筹资金。若公司本次竞拍成功,后续投入资金亦来源于公司自有或自筹资金。
因此,比亚迪“助攻”的20亿元或将为盛新锂能参与锂矿竞拍增加一份筹码。
江西矿企陷入环保风波,影响几何?
在上述关注函中,交易所还要求盛新锂能“说明标的公司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是否属于‘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实际上一直以来,围绕“新能源汽车是否更环保”的话题都争议不断,尽管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是清洁的电能,但在上游锂矿等金属资源的开采、加工过程中,以及中游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能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