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收入9.38亿、利润总额4.27亿元,这是2017年到2020年间,A股公司合众思壮(002383.SZ)的“专网通信”业务营业收入、利润总额。
然而,金额巨大的专网业务收入、利润,可能只是作为自我循环的一种手段,存在于合众思壮的财务报表中,现实中可能从来都没有实际发生过,上市公司也可能只是充当了“提款机”的角色。
11月21日,合众思壮收到行政处罚决定预先告知书,上述专网通信业务收入、利润,被证监会调查后认定为涉嫌虚构。
而专网通信业务不过是合众思壮财务造假的一部分。行政处罚决定预先告知书显示,监管认定,2017年至2020年,该公司涉嫌累计虚增收入15.8亿元,虚增利润5.2亿元。
第一财经此前曾报道,隋田力编织的“专网通信”大网,前后牵扯了数十家A股上市公司,涉及金额可能超过千亿元之巨,而合众思壮不过是其中之一。随着监管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涉案公司的造假行为,正在逐步暴露。
造假总额近16亿
合众思壮11月21日晚间披露,由于对涉嫌财务造假行为负有主要、直接责任,该公司被证监会责令改正、警告,并处罚款600万元,时任董事长郭信平也被罚警告、罚款400万元,时任财物总监、董事、董秘等人,分别被罚款200万、50万元。
监管在行政处罚预先告知书中认定,2017年至2020年,该公司涉嫌累计虚增收入15.8亿元,累计虚增成本11.77亿元,虚减财务费用1.17有眼,虚增利润5.2亿元。
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合众思壮营业收入总额分别合计约为78.2亿元。据此计算,该公司上述期间虚增的收入,已经达到营业收入的20%以上。同期,该公司净利润累计亏损7.7约亿元。扣除虚增部分后,其实际亏损可能已经接近13亿元。
虚增雷达、专网通信业务收入、成本和利润,虚构软件销售和技术服务费收入,并跨期确认票据贴现费用等四种手段,是合众思壮造假的主要手段,时间则主要集中在2017年、2018年。
监管调查发现,2017年至2019年,合众思壮虚构雷达业务收入6.08亿元,虚增成本5.48亿元,虚增利润总额6057万元,仅2017年、2018年就虚增收入1.18亿、4.72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080万、4880万元。
虚增的专网通信业务收入也与之类似。2017至2020年,合众思壮虚增的该项业务收入、成本,总计分别达到9.38亿元、5.11亿元,虚增利润总额则达4.27亿元。其中2017年、2018年虚增的收入,就达到5.34亿、2.3亿元,虚增利润总额4492万元、1.95亿元。不过,2019年、2020年,其转网通信业务收入虚增金额虽然下降,但涉嫌虚增的利润,仍然达到1.31亿元、5516万元。
此外,合众思壮跨期确认票据贴现费用的方式,在2017年至2019年间虚减财务成本约1.17亿元,其中2017年、2018年虚减金额分别为1238.7万7471.5万元。
也就是在这期间,合众思壮营收、净利润实现了表面上的快速增长。披露显示,2017年,该公司营收分别为22.87亿、2.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5.48%、150.83%。但到了2018年,22.99亿元的营收,同比仅增长0.54%,净利润则下降了20.86%。
专网通信业务收入连续四年造假
合众思壮涉嫌造假的四类收入中,时间跨度最长、涉及规模最大的,就是所谓专网通信业务,占比接近60%,利润占比则超过80%。
今年5月10日,合众思壮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市场当时就怀疑,该公司可能卷入了隋田力的“专网通信”案。此前的2021年5月,“专网通信”案爆发,数十家上市公司牵扯其中。
公开披露信息显示,2018年,新三板公司海高通信向第一大客户北斗导航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斗导航科技”)销售5872.95万元,而北斗导航科技是合众思壮子公司,海高通信则是由隋田力实际控制。
在公开披露中,合众思壮对专网通信订单使用的名称是“自组网”业务,收入归类则为“通导一体化”业务。
合众思壮介入“专网通信”,最早是在2017年3月,其全资子公司北斗导航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全资子公司南京元博中和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元博中和”)。一个多月后,合众思壮就与元博中和、北斗导航签署“自组网”委托加工合同,金额分别达到2.39亿、2.38亿元。当年6月,元博中和签到金额2.35亿元、4.64亿元的两个合同后,随即又与合众思壮签订委托加工合同。短短一个多月间,签订的合同金额就达到11.77亿元。
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该公司全年共签署自组网业务订单21亿元,2018年,与元博中和签订的自组网通信设备合同金额更是达到45.6亿元。
单实际规模可能更大。合众思壮2021年回复深交所问询时披露,该公司与北斗导航、元博中和签署的通导一体化业务销售合同,合计金额高达70.89亿元。截至2020年末,已执行并确认收入的合同金额58.42亿元,已收回销售款51.78亿元。
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该业务收入5.67亿、2.3亿、1.18亿元,2020年收入情况则未单独披露。但这些业务收入,此次基本全部被监管认定虚增。换言之,该公司的上述期间相关收入,全部涉嫌造假。
为何甘愿充当“提款机”
营业收入、利润猛增,经营现金流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