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苍茫浩瀚的戈壁滩上一步一步走出来,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这是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钢的成长路径,也是中国风电的发展缩影。
对武钢而言,他已经与中国风电事业的发展壮大紧紧相连。作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二大风电整机企业,金风科技成为中国风电发展的一面旗帜,而其掌舵人武钢更是扎根行业35年,亲历并见证了中国风电的成长。
如今,我国风电产业已经自主崛起:国产风机已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关键核心大部件自主研发制造能力,风力发电度电成本下降了一半,已和火电持平。
在新阶段、新征程,武钢仍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武钢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当前,我国正处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期和传统能源与新能源重要交替期。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也是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探路者,未来更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坚定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
武钢表示,作为当今世界技术成熟度较高、环境适应性较好、成本较低的可再生能源形式,风电已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有望成为未来30年我国的主力能源之一。未来,风电行业将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发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开启绿色低碳进程。利用中国风电行业拥得天独厚的禀赋优势,积极拓展更多发展路径,为社会各界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助力。
从模仿跟随到弯道超车
在自我介绍时,武钢总是更愿意称自己是一名扎根风电行业的老兵。“自我从一名职业教师转行至风电领域算起,我在这个行业已经深耕三十余载,亲历并见证了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武钢告诉记者。
对于风电,武钢流露的感情是“纯粹”的热爱。风电之于武钢,不仅是安身立命的事业,更是不断追逐的梦想。
“在扎根风电的35年中,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三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在新疆达坂城安装成百上千的风力发电机;第二个梦想则是用中国人的双手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风机;第三个梦想,我想让中国制造的风机为全球千家万户送去清洁的绿色电力。”武钢不止一次地如此阐述。
武钢的风电之旅始于新疆达坂城,那里地处乌鲁木齐东南方向的天山豁口,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素有“老风口”之称,风从春天一直吹到冬天。因为得天独厚的风资源条件,达坂城成为发展风电的优选区域,也成为中国风电萌芽时的一块试验田。
“1987年,我辞去教师工作接任达坂城风电场场长一职,开启了有挑战且充实的生活。”武钢告诉记者。此后,武钢开始长期扎根一线,穿着工作服爬风机成为了日常,电气、液压、机械等涉及风机的每一项技术,武钢都亲力亲为。
随后,在实践中逐渐成为专家的武钢发现,由于我国最初的风电机组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故障率高,维修成本更高,我国风电的发展处处受制。武钢明白,中国风电必须要实现技术自主。
然而,从进口到自主创新实现国产化,其难度可想而知。武钢带领金风科技想方设法引进、消化和吸收发达国家的风电技术。在创业初期,金风科技就承担了科技部“九五”科技攻关600千瓦风机国产化研制及后续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任务。
1998年,首台国产600千瓦风机在达坂城风电场投入运行。不过,彼时首台国产风机仅塔架和基础件实现了国产化,国产率仅为33.4%。好在此后的风机国产化脚步逐渐加快,接下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金风科技实现发电机、齿轮箱、电控系统、偏航轴承、偏航电机、偏航减速器、底座、轮毂等重要部件的国产化,国产化率达78%。
2005年,金风科技研制出1.2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这是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机,使我国风机制造实现了从模仿跟随到自主突破的跨越。
如今,风机的技术早已不是难题,相反,在技术方面,中国风机并不逊色于国际其他先进机组。近日,由金风科技承担的、武钢主导研发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国家重点项目已经进入后测试阶段,即将下线,这是全球单机容量和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
目前,在国产化攻关的同时,金风科技开始全力投入市场销售。在稳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金风科技走向世界的梦想也逐步走向现实。金风科技方面告诉记者,目前,金风科技全球装机容量已经超过89GW,风机产品已经遍布六大洲、38个国家。
从步履蹒跚到自主自强
事实上,武钢实现其三个梦想的过程,不仅是个体成长的见证,更是中国风电从最初的步履蹒跚到如今自主自强的一个缩影。
最初,中国风电需要借助国际合作才能建成风电场项目,但到了2007年,中国不仅能够自主建设风电场,国内风电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更是首次超过外资,国内市场牢牢稳在自己手中;到2010年,中国风电新增和累计装机量首次超过美国,自此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风电市场;2021年,中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更是突破3亿千瓦大关,风电装机量占全国电源总装机量的13.9%,占全球风电装机的40%。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风电在整个能源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我国风电机组产量已占据全球2/3以上市场份额,海上风电装机也跃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