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积极出海的同时,其是否能应对上游车企自建动力电池的挑战,尤其能否直面大众集团的自建电池厂的竞争引人思考。
步入TWh(太瓦时)时代,随着全球化电动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国内攻城略地同时,纷纷将目光瞄准海外。
2021年以来,以宁德时代(300750.SZ)、国轩高科(002074.SZ)、远景动力、蜂巢能源等为代表的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相继宣布海外建厂计划。
现如今,国轩高科相继完成多项出海相关规划。上半年,公司完成了对德国博世哥廷根工厂的收购并实施改造计划。
6月份,宣布在阿根廷胡胡伊省与阿根廷本地企业合资成立盐湖公司。
7月份,成功在瑞交所发行了GDR(全球存托凭证),并成为中欧通规则落地以来瑞交所基础发行规模最大的GDR项目。
10月5日,美国方面传出消息称,国轩高科的美国子公司将斥资23.64亿美元在当地建设电池工厂。
面对当下多变的国际形势,国轩高科此时大手笔布局海外更多基于哪些考量?尤其当宁德时代8月份宣布暂停美国建厂计划后,国轩高科出海过程中将面临哪些风险与挑战?
围绕诸多疑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对国轩高科副总经理、董秘潘旺进行了独家专访。
国际化布局国轩高科于2005年成立,自成立时起便一直深耕动力电池产业,经历17年发展,当下的国轩高科已成长为国内和全球动力电池头部企业。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轩高科动力电池装机量为8.02GWh,国内排名第四,市场占有率达5.2%,国际排名第七。
潘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去年开始,国轩高科即把国际化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做了很多实质性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其介绍,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德国大众集团的战投。2021年末,大众集团战略投资国轩并正式成为国轩第一大股东。伴随而至的还有大众高管以及一系列专家等人才加入国轩,帮助国轩在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品质管控、技术研发等方面对标国际一流企业,这为国轩高科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瑞士GDR发行。借助GDR发行,国轩首期募集了近7亿美金,成为第一批中欧通中,融资规模最大的一单GDR,为公司下一步海外产业建设筹集到一笔启动资金。
截至目前,国轩高科在海外的战略客户包括,欧洲的大众集团,印度的塔塔,越南的VinFast公司,以及美国某大型上市车企。
今年9月21日,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宣布,公司计划在2025年实现300GWh电池产能,其中200GWh在中国,剩余100GWh电池产能会分布在欧洲、美国和东南亚等海外地区。
潘旺向记者具体介绍了100GWh海外产能布局,“100G中(GWh,下同),预计美国占40G,欧洲有40G,越南和印度加起来有20G,到2025年海外整体产能规模100G。”
出海步伐加快动力电池企业近年来出海步伐明显加快。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多家电池厂商均已启动海外建厂,此外如中创新航、欣旺达等也已经明确海外扩张计划。
一众企业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宁德时代与国轩高科。
今年8月,宁德时代宣布在匈牙利东部城市德布勒森建设电池工厂,规划产能100GWh,投资金额为73.4亿欧元,预计五年内将准备就绪。
9月,宁德时代欧洲区总裁MatthiasZentgraf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宁德时代正考虑在欧洲建立第三座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相比宁德时代,国轩高科除了今年宣布100GWh产能扩张,还多了海外上游原材料的布局。
6月24日,国轩高科与胡胡伊省国家能源矿业公司(英文名:JEMSE)在阿根廷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建立合资企业,规划建设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合资公司先期规划建设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后期拟规划建设二期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
“我们去年制定的2025年目标是要实现整体产能300GWh,这其中就包括海外100GWh。我们的目标是在2025年成为全球至少前5的动力电池企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国际上有所斩获,不可能仅仅满足于中国市场现状。”谈及公司产能及资源布局背后公司战略,潘旺解释道。
不仅仅公司自身战略原因,海外各国不同产业政策的限制与要求、国外大客户的本地化供应需求,也迫使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一众动力电池企业不得不布局海外本地化生产。
“欧美地区,一直在推进电池的本地化生产,特别是美国对于一些动力电池产业的限制,让我们不得不走出去,在包括电池,甚至电池上游材料端去进行一些海外布局。”潘旺表示。
美国对非本土电池企业发展限制,从新近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中即可见一斑。
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涉及金额高达3690亿美元的补贴政策,将于202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然而,该法案中表示,享受补贴的电动汽车必须“北美制造”,且电池材料必须来自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国家,大部分的电池生产和组装在北美地区完成。2023年以后,“电池产自其他国家”的电动汽车,将无法获得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