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症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困扰。夏末秋初以来,在社交平台不乏有用户分享过敏症状以及治疗情况。
东北的小孙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她每年秋季蒿草花粉过敏的症状已经十几年了,也曾尝试过多种鼻喷剂、口服脱敏药,过敏性结膜炎更是让自己倍感不适,过敏季时“连隐形眼镜都无法佩戴”。
就过敏性疾病治疗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生王月琪,王月琪表示,由于价格相对较低、患者容易坚持、副作用较小等因素,过敏性疾病患者选择的主要治疗方式仍以常规药物为主。
针对过敏问题,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关注,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357.SZ,以下简称“我武生物”)的舌下脱敏治疗产品粉尘螨滴剂、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成为部分患者治疗的选择之一。
家在江西的小原告诉记者,她的过敏症状包括易打喷嚏、眼睛畏光流泪、皮肤红疹等,严重时会呼吸急促。小原表示,其过敏原检测显示为粉尘螨过敏。近日,小原进行变应原皮内试验检查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了脱敏治疗,除了粉尘螨滴剂外,还配合使用了氯雷他定片、盐酸奥洛他定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不过,西南证券研报显示,因为目前市场认知不足、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及推广较晚等因素影响,脱敏药物渗透率不足2%。
治疗药品多样
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部分患者工作和生活的苦恼。王月琪介绍,来院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以25~45岁为主,由于过敏原不同,过敏性鼻炎主要包括常年性过敏和季节性过敏,季节性过敏患者的就诊时间以春秋两季为主,即3月中旬至4月底、8月中旬至9月底两个时间段。
国元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全球过敏性鼻炎治疗市场约为135亿美元,目前过敏性鼻炎治疗市场主要以对症治疗药物为主,2021年免疫治疗市场规模约为16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12%。目前中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为17%,其中45.6%为尘螨过敏,假设10%的患者愿意接受脱敏治疗,即共2170万人潜在治疗人口,按照脱敏治疗每年2300元/人的费用进行测算,我国脱敏治疗药物的市场空间高达250亿元。目前国内上市的过敏免疫治疗药物仅有3种,分别是我武生物的“粉尘螨滴剂”、ALK的“屋尘螨变应原制剂”和Allergopharma的“螨变应原注射液”,均为尘螨变应原制品,其中粉尘螨滴剂的疗程总花费最低。
王月琪介绍,根据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用药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口服和鼻喷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氮卓斯汀等)、口服抗白三烯药物等。
此外,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创新型药物包括奥马珠单抗(抗IgE)、度普利尤单抗(抗IL-4和IL-13)、度匹鲁单抗(抗IL-4)等。目前,注射用奥马珠单抗适用于治疗确诊为IgE(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哮喘患者。王月琪介绍,该药物需皮下注射,适应症尚未拓展至过敏性鼻炎,需患者自费,但药物效果较好可以覆盖过敏季。
脱敏治疗则属于根治性治疗,通过逐步增加对过敏原的耐受性达到治疗目的,给药方式主要分为皮下注射及舌下含服两种。王月琪表示,针对现有两类脱敏剂,目前约有20%的过敏性疾病患者选择脱敏治疗,治疗时间较长,花费相对较高,舌下脱敏对病人的依从性要求相对较高。目前选择脱敏治疗的病人比例相对较低,有部分儿童患者家长选择该种方式,以防止过敏性疾病加重至哮喘。
王月琪提示到,皮下注射治疗必须在医院进行;药物治疗需要患者保持较高的依从性、坚持使用、覆盖整个过敏季,否则易造成病情反复;舌下脱敏治疗随着剂量的递增需保证正确用药,同时警惕药物过敏反应、出现问题患者应及时就医。
过敏原种类主要分为三类,室内过敏原以尘螨、宠物为主,常见的室外过敏原包括各类花粉、树粉,混合型则包括室内外的霉菌类过敏原。王月琪建议道,季节性过敏患者可以采取流行季节减少外出,佩戴口罩加强防护、使用鼻腔隔离器等方式;对宠物过敏的群体可以适当减少接触等;对于尘螨过敏的群体要注重家中湿度、温度的控制,温度在20~25℃、湿度在50%以下为宜,同时定期使用除螨仪器等。
脱敏药物渗透率低
西南证券研报显示,虽然因为目前市场认知不足、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及推广较晚等因素影响,脱敏药物渗透率不足2%,但由于脱敏治疗能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随着临床医生认知度的不断提高,脱敏治疗市场空间广阔。
我武生物在8月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抗组胺药属对症治疗,主要针对的是过敏所产生的炎症介质(组胺),而脱敏治疗属于对因治疗。虽然对症治疗可以改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但是中断治疗后,若患者再次暴露于过敏原,仍会再次产生过敏症状。因此,对症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脱敏治疗虽起效时间稍长,但通过恰当、科学的脱敏治疗,可使患者对过敏原敏感程度显著降低,且停药后具有长期疗效。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学会(EAAC)曾指出,脱敏治疗是唯一可能改变疾病自然进程的对因疗法,应该尽早使用,以防止受累器官的黏膜发生不可逆损伤。
受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