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出圈,市值缩水,华大基因为何跌落千亿神坛
时间:2022-08-08 12:49:08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近几年,自带“网红”气质的华大基因可谓风波不断。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连发4文炮轰“科普博主”尹烨伪科普、“水”博士、哗众取宠等,火出科研圈,而尹烨对此没说别的,在个人公众号回复:谢谢指教。两位大神孰对孰错尚不好下结论,但华大基因市值缩水却是不争的事实。

华大基因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22年上半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30–3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50%–17.72%,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8亿元–7.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3.70%–46.59%。“饶尹对战”期间,华大基因的股价跌跌不休。截至8月4日,华大基因收报59.47元/股,总市值只有246亿元,将近750亿元市值灰飞烟灭。

自带“网红”气质的“高科技”公司

其实,尹烨与饶毅之间可谓积怨已久,但一直并未与尹烨有过正面交锋。饶毅是著名生物学家,一向以“敢言”著称,是中国科学界少数被称为敢发声、敢炮轰“伪科学”、“假专家”的打假斗士。

7月23日,饶毅在朋友圈转发“尹哥聊基因”“生命认知学”视频号的视频,评价其视频内容是“伪科学”且“愚蠢无比”。7月24日以来,饶毅在其公众号饶议科学发表了7篇文章连番炮轰尹烨:“其内容错误百出、有很多伪科学、推广的益生菌是假药,行为无异于说谎。”“他忽悠、胡说和欺骗的内容超出生命科学范围”。饶毅在文末致华大基因员工称:“应该劝尹烨的上级开除他,而不是歇斯底里反对批评,因为这是国际科技企业的常规。”

在文章评论区,有网友表示支持,“饶先生终于揭开华大的画皮”,称尹烨为“大忽悠破了三观”;也有网友认为批评人应该批评某一观点而非概括;还有网友认为尹烨胜在口才好,所以占便宜。

而在尹烨出圈之前,一直吸引火力的是董事长汪建。身为上市公司董事长,其一度语出惊人:“员工必须活到100岁,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诊断”、“不允许员工死于心脑血管病”。在许知远对他的访谈中,汪建说话十分武断、自负,“我不看书,书讲的都是以前的事,不值一看,作家都是胡扯”、“莎士比亚、歌德、鲁迅谁是谁啊”、“人没有痛苦,唯一的痛苦是吃不饱”。

最让汪建出名的,还是那句“反对女性打宫颈癌预防疫苗”。对此,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曾评论,“汪建是个有争议的神人,不知他说的话会不会有下一个突破呢?我们不妨宽容一些”。在这样两位“相当靠谱”的董事长和CEO的带领下,华大基因想不火出圈都很难。

2018年7月,虎嗅一篇名为《华大癌变》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文章主角的华大基因陷入舆论漩涡。文中指出,华大基因由于商业利益因素过度营销,引导妇产科医生建议孕妇用“无创DNA检查”,替代传统检测胚胎发育的“唐筛”,但华大的无创DNA检测做出低危判断,最终造成悲剧。婴儿父母在医院拉起横幅指责医院违规产检、华大基因拒赔保险。

在此之后,国家科技部网站上发布了华大基因外控股子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后王德明又实名举报表示,华大基因“空手套白狼”,骗取国家高额补贴和土地,用于开发苏州“生命健康小镇”等房地产项目。2019年,华大基因曾在5天之内因关联交易、收入核算与独立性问题接连两次被深交所下发问询函。

从二级市场看,虽然2020年经历了一轮反弹,但是现在三分之二市值被蒸发又回到了原点,或许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新冠红利消退

业绩预告公布后,对于营收、净利润双下滑,华大基因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收入较2021年同期较高基数有所下降,常规业务较2021年同期略有下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从事新冠检测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近千家,但是其中,同时取得国内NMPA注册、欧盟CE认证和美国FDA、EUA认证的企业,只有三家:华大基因、迈克生物、复星医药。

从收入结构来看,华大基因的主要业务及产品有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多组学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等五大板块。其中,有两项业务都与新冠检测有关,且这两块业务的毛利率都在60%以上。2020年公司业绩大增,就是得益于新冠疫情。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际,华大基因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80余座火眼实验室,最大日检测通量超过100万人份。主营产品中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7亿元、55.62亿元,同比增长724.22%、873.70%。

其中“精准医学检测及综合解决方案”分部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例由20.4%提升至66.24%,感染防控综合解决方案收入金额占到了92.44%,生育健康临床综合解决方案和肿瘤精准防控综合解决方案分别贡献收入约3.2亿元、1亿元,合计占比不到8%。

随着疫情缓解迅速降温,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的建设速度放缓,收入贡献相应下滑。2021年末,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数量扩大至近100个,年内仅增加不到20家,精准医学检测方案板块的收入占比降至49.99%。

与“火眼”实验室一同降温的还有新冠检测试剂盒。华大基因的新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