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联储证券和粤民投联合发起的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1世纪卓越董事会第一期“并购新趋势专场暨《A股并购市场2021年总结及2022年预判报告》线上发布会”正式开幕。
星徽股份董事长蔡耿锡出席了本次会议,并立足于自身的并购体验,分享了对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的见解。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星徽股份是一家家居五金配件生产制造商,其生产的滑轨、铰链等五金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具、电器、工业设备、IT等行业。星徽股份于2015年登陆创业板,上市给公司带来的业绩增长颇为显著,公司营业收入从上市当年的4.1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6.60亿元。
蔡耿锡回忆,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经历了很多事情,包括为了企业做大做强,而采取并购手段。在并购的过程中,蔡耿锡体会良多。
“很多企业都曾因为并购而遇到后遗症问题,星徽也不例外。对于造成并购后遗症的原因,我有几点体会。首先是在并购的前期,收购任何一家企业前都会通过中介机构进行周密、认真的尽调,这个过程没有错,但我们发现,很多隐性的东西没办法通过前期调查查出来。”蔡耿锡如是说道。
对并购过程蔡耿锡体会颇深,其认为,在并购整合的过程中,一定要防范被并购方的心态不好,并非诚心卖企业,而是为了获利,只卖个收购方一个“壳”。
“在并购过程中,每个并购者跟被并购者之间认识的时间实际上不长,想要认清楚对方的人品、动机很难。而现实中,很多交易方为了获利枉顾诚信,在通过并购获利后,又将企业资源掏空。我们在收购前已经与对方签署了很多竞业禁止(协议),但是国内的竞业禁止协议很难执行,很多无形的东西很难控制。这是一定要防范的。”蔡耿锡说道。
那么,该如何去防范?
蔡耿锡认为,第一在于并购完成后切勿过度信任原来的管理团队,应该自己派运营、财务将业务管控起来。
“国内很多企业为了防范并购以后无法实现价值,常常会在交易的过程中附加对赌条款。对赌是没有错的,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会认为对赌期间不能干预标的企业的运营,因为干预后容易对业绩产生影响。这里我感触比较深,很多人做并购没有经验,但我们现在发现,其实前期是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管控(来避免)风险的。因为最终标的企业还是要交给我们自己,如果不在前期进行风险管控,最终风险还是留给收购方,给收购方带来灾难。”蔡耿锡直言不讳道。
第二,对赌指标过于单一,也会给并购埋下隐患。
蔡耿锡指出:“对赌设定的业绩承诺,是一个对未来的预期,被并购方的原股东为了卖高价,一定会把企业未来的预期说得很好,从而设置较高的业绩承诺。但业绩承诺虚高造成的风险更大,部分被并购方为了实现高业绩,无所不用其极,甚至采用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达到这一目的。”
他进一步指出:“一方面,被并购方不让收购方接触公司经营的核心,另一方面,当对赌目标只有业绩这一项时,被并购方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调节利润,比如通过大量库存、订货等方式产生利润,但等到对赌期已过,这些大量的库存和订单就会成为潜在的风险,未来可能造成大量的存货减值等。”
因此,蔡耿锡总结认为,企业在进行并购时,一定要全方位考虑对赌指标,而不仅仅是对利润这一单一的指标进行对赌。
另外,在收购过程中,很多企业把留住人才作为主要手段,并购采取了大量的“竞业禁止协议”限制人才流失,但蔡耿锡认为这一想法存在一定的弊端。
“人才是资源,但如果通过竞业禁止限制他们,其实很难控制这些人不走或者很认真地干活。所以最重要的是,在收购过程中,收购方一定要自己有能力去管控企业,如果没有能力管控这家企业,就不要收购它,要靠自己的能力防范风险。”蔡耿锡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注册制持续推进,有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优质资源更倾向于上市,导致留下的资产质量较低,从而产生更大的并购风险。
但蔡耿锡并不这样认为,“优质资源不一定就会上市,因为每个人做企业的情怀不同,有人喜欢独立IPO上市,有人倾向于被收购,这个过程比较复杂,所以企业并购还是有很多优质资源可以选择的。”
综合而言,蔡耿锡认为,并购过程中一定会存在风险,甚至出现很多后遗症,但并购重组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辅助手段,企业做大做强,需要通过并购来获取市场、获取人才。
“企业的管理是相通的,我也经常反省,企业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准备足够的资源、人力、物力,或者强大的管理团队能外派去管理被并购的公司。我们会认真总结并购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防范并购风险,我相信以后再进行并购时一定会更有成效。当然,企业也不可能长期靠并购来增加业绩,应该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考虑开展并购的可行性。企业并购是帮助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辅助手段,并非主要手段。”蔡耿锡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