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标志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重大改革任务正式落地。
有目共睹的是,时至今日科创板市场已集聚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全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板的设立,不仅是国内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一小步,也标志着国内新兴科技企业有了资本助力的孵化土壤,科技、创新将成为科创板企业未来发展的持续方向。大全能源从美股分拆回中国资本市场科创板,正是看中公司属性与科创板的宗旨相契合。在行业内,大全能源生产过程中电力、水等能源,以及硅粉等材料的单位耗用均远优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的行业平均水平,较低的电力消耗和较低的原材料消耗使公司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
公司具备较好的成本优势
证券时报记者:科创板上市以来,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及最新动态如何?是否已经产生经济效益?公司在相关关键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
大全能源:2021年上市后,公司募集资金总额64.47亿元,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为50亿元,调整后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约为55.76亿元。截至2021年末,根据年产3.5万吨多晶硅项目和年产1000吨高纯半导体材料项目建设进度,公司已投入募集资金总额约为33.16亿元,实施进度达到59.48%。募投项目中,年产3.5万吨多晶硅项目已于2022年初投产并满产,年产1000吨高纯半导体材料项目将于2023年达到生产条件。
在行业内,大全能源生产过程中电力、水等能源,以及硅粉等材料的单位耗用均远优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的行业平均水平,较低的电力消耗和较低的原材料消耗使公司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公司在产品质量、专业技术及服务响应方面得到客户高度认可,公司已与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中环股份、上机数控、美科、高景太阳能等光伏行业领先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良好的业界口碑。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大全能源累计申请专利数258项,其中发明专利67项,实用新型专利189项,境外专利2项;累计获得专利数180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150项,境外专利2项。2020年大全能源研发投入4740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2%。
上市后公司围绕单晶料和N型硅料产品持续加大投入,2021年研发投入增加到37455万元,较2020年增长690.17%,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46%。;公司践行循环经济理念,内蒙大全满产后,20万吨多晶硅、2.1万吨半导体硅生产每年将耗电约126亿度,其中50%来自绿电;30万吨工业硅、20万吨有机硅每年生产将耗电约58亿度,其中60%来自绿电。20万吨多晶硅,可生产约67GW光伏组件产品,可实现998亿度清洁电力发电,相当于减少582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新一代N型电池对多晶硅品质有更高要求
证券时报记者:公司所属行业具有哪些特征,该行业与海外相比尚处于哪个阶段,是否存在卡脖子现象?我国推出科创板以来,该状况有多大改观,以及如何看待未来的行业前景?
大全能源:公司从事高纯多晶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属于新能源领域的高效光电光热行业,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高纯多晶硅,居于产业链上游。
光伏行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2013年7月,国务院通过《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扩大国内市场、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立足点,进一步从价格、补贴、税收、并网等多个层面明确了光伏发电的政策框架,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支持光伏发电应用的政策措施。此后,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光伏行业良性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曾几何时,国内光伏企业对于上游多晶硅材料都依赖进口,国内光伏企业很长一段时间都呈现“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局面。数据显示,我国光伏行业在2011年遭遇光伏第二次寒冬期时,中国的多晶硅产量只有0.4万吨左右,大概占全球市场的7.2%。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新能源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纷纷出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以大全能源为代表的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围绕国家新能源战略规划,依托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多晶硅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逐步扭转。2021年中国多晶硅产量达到48.8万吨,已经占据全球约77.3%的产量。2021年,大全能源多晶硅产量为8.66万吨,占国内多晶硅产量的17.75%,占全球市场的13.72%,其中单晶硅片用料产量占比已达到99%以上。
多晶硅行业具有资金、技术、人员壁垒高,环评能评安评管控严,扩产周期长特点,其建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