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马斯克发微博,夸赞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领域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在此之前,马斯克接连夸赞微信、中国工人。
如今的特斯拉,虽是万众瞩目的明星企业,全球市值远超所有车企。但在其陷入财务危机而濒临破产时,中国送钱、送地、特批特办神速建厂,给予了全方位支持和优待,特斯拉才有机会逆风翻盘。也许马斯克很清楚,与国内造车新势力相比,特斯拉最大的优势并非产品,而是超越产品与品牌之上的明星光环。
所以马斯克不遗余力地夸赞中国,以此获得更多优待。特斯拉除了享受其他车企羡慕嫉妒恨的“超国民待遇”外,疫情期间也是最早复工复产的企业之一。马斯克似乎深谙中国的做事之道,只要把中国捧开心了,特斯拉就能继续受宠。
反观以大众为代表的德国企业,这么多年与中国市场休戚与共,不离不弃,却从未享受像特斯拉那样的特殊待遇。疫情之下,南北大众双双受困,而德国政府拒绝大众汽车延长保险期限的申请,更是让大众雪上加霜。德国政府希望借此从战略和经济层面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迫使德国企业减少在华投资。如果全球最依赖中国市场的德企能做到去依赖化或实现多元政策(或“中国+1”政策),其他国家则更容易实现。
此时此刻,在大众承受的双重压力之下,究竟该倾向谁,留住谁,照顾谁?我们不能因为马斯克的夸赞失了理性,更不能因为德企的沉默而失了关心。特斯拉和大众,谁才是真正值得关照的对象?
“超国民待遇”,唯特斯拉独享
2018年7月,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签署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最终确定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座超级工厂落户上海。特斯拉工厂落子上海固然有多种因素考虑,但上海开出的一系列极具诱惑的优惠政策,无疑是打动马斯克的最重要因素。
特斯拉独享的“超国民待遇”足以证明上海的偏爱。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再到工厂建设,甚至放开股比、允许100%独资。特斯拉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2021年1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公布了首批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资格的37家重点企业名单,特斯拉位列其中。特斯拉不仅以1/10的市场价拿到建厂的土地,还获得约185亿元低息贷款,贷款利率低至3.9%。在特斯拉提交的10-K年报中,上海市政府同意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向特斯拉提供8500万美元的特定激励和1.22亿美元补贴。其中1.23亿美元以现金形式直接提供给特斯拉。
另外,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关于2016-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初审情况的公示》补贴清算中(表1),特斯拉被核准了10.1万辆车,获得21.2亿元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
工厂建设成就“特斯拉速度”
如果资金、土地支持只是见面礼,工厂建设所上演的“特斯拉速度”则充分展现了上海对特斯拉的宠溺。
特斯拉从2018年7月签署协议,到12月获得施工许可,中间仅用5个月时间。而上海工厂自2019年1月正式开工,到11月全部建成,所有设备安装完毕,仅用10个月时间。经过一个月的调试后,12月生产线便正式投入使用。上海将此总结为两个“三当年”:2018年,当年签约、当年取得土地、当年获取施工许可证;2019年,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
放开外资股比限制
虽然工信部在2016年曾表示放开合资股比的意图,但国内并未出现一家完全独资的外商车企,直到特斯拉的出现。
2018年4月17日,发改委明确表示,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同年6月27日,发改委和商务部共同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版)》正式文件。如果说特意为特斯拉放开股比限制,可能不够恰当,但文件发布时期前恰巧是特斯拉工厂选址阶段。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想从特斯拉开始尝试放开股比限制,但特斯拉最后完全独资设厂却是不争的事实。
既是投资,就该有回报
按照对赌协议,自2023年起,特斯拉需在五年内对该厂投资140.8亿元,每年缴税22.3亿元,否则就要退回土地。按照这笔帐来算,上海的确不亏。而且特斯拉在中国这几年的市场表现也证实了上海的先见之明。
但是,回到2018年,对于一家仍处亏损并深陷财务危机的企业,上海却给予如此力度的资金支持,如果一旦破产,特斯拉可以还地走人,数百亿的贷款损失谁来弥补?既然谁都不会做赔本生意,那上海独宠特斯拉背后,又在期待哪些回报?
社会贡献?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无疑是绝对的霸主,根据其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10-K文件,特斯拉中国营收连续两年增长超100%。2021年特斯拉中国销售93.6万辆,营收138.4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0亿元人民币。
按照对赌协议和特斯拉的承诺,到2023年,上海工厂每年销售收入将不低于750亿元人民币,并向上海政府缴纳22.3亿元税款。特斯拉2021年便提前完成了既定目标。这样看来,如约纳税基本不成问题。
22.3亿元的确数额不小,但和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相比呢?
上海发布的2018年外资纳税总额百强TOP10显示,传统车企上榜最多,占据半壁江山。其中上汽大众、保时捷和上汽通用位居前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