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四巨头之一的正邦科技终于也扛不住了。
6月8日晚间,智通财经APP获悉,正邦科技(002157.SZ)发布公告称,受猪周期影响,正邦科技及子公司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动资金紧张出现部分商票逾期未兑付的情形。截至本公告日,逾期未兑付余额合计达5.42亿元。
正邦科技表示,公司已连夜召开会议,就商票未及时兑付情况进行说明,多家金融机构参加会议。
受此利空影响,今日正邦科技大幅走弱。截至收盘,股价大跌7.32%,报5.70元/股,最新总市值为179亿元。
值得一说的是,去年底养猪龙头牧原股份(002714.SZ)也曾上演了“商票逾期”风波。但不同的是,牧原股份将商票逾期归因于管理、操作和系统问题,正邦科技则称逾期的原因为“流动资金紧张”。
与公告一同发布的,还有正邦科技继续下滑的5月生猪销售数据:销售生猪74.97万头(其中仔猪31.24万头,商品猪43.73万头),环比下降18.39%,同比下降54.52%;销售收入7亿元,环比下降8.99%,同比下降80.83%。
此外,今年一季度,正邦科技延续亏损,实现营业收入64.9亿元,同比减少48.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33亿元。
可见,在猪周期底部,猪企的经营压力巨大。
数据显示,正邦科技一季度育肥完全成本为20元/kg左右,剔除四项费用后的养殖成本为16.45元/kg。如果从2021年6月算起,公司已经连续一年生猪销售均价低于16元/kg,今年前4个月高点也是只有12.43元,直到5月份才出现较大幅度回升,但是仍然低于上述成本。
而商票的逾期,除了猪价深度调整造成亏损,还有猪周期上行时产能扩张过于迅猛有关。
2020年,正邦科技“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超过100亿元。但去年整年的巨亏导致公司资产负债率飙升,加之今年以来经营状况仍未见好转,这才出现逾期。
猪周期虽然导致猪企业绩大幅波动,但一定程度而言是行业的共性问题。
无论是正邦科技还是牧原股份都曾表示:生猪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是整个生猪生产行业的系统风险,对任何一家生猪生产者来讲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控制的外部风险。
不过,对于行业来说,走出周期底部的曙光即将来临。
国元证券认为,新一轮猪周期已经开启,但猪价的拐点仍需确认。
从2021年10月上旬到2022年3月下旬,生猪价格已经演绎了一次“W”型的二次探底。按照生猪价格的最低点为新一轮周期的起点的划分标准,本轮周期的起已经确认。但是本轮周期两次探底的时间间隔仅有5个月,明显短于前两轮周期。3月底以来生猪价格反弹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广东生猪禁运及收储等因素影响。
首先,受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养殖端出栏节奏有所打乱,同时生猪运输也出现了一定困难。另外,疫情影响下,局部地区的管控政策导致囤肉现象增加,带动猪肉价格上涨。此外,连续多轮的冻肉收储,极大的提振了市场信心,导致市场看涨情绪不断积累,对猪价的反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行业内压栏和二次育肥现象的增多,可能会造成短期的供给增加。再考虑到上一轮周期养殖盈利的高度以及持续时间,猪价三次探底可能会出现。
从去年7月份开始到今年4月份,生猪产能去化时间已经达到10个月,自高点的去化幅度达到8.3%。对比前几轮猪周期来看,本轮周期产能去化速度不慢,但是时间稍短一些。受猪价反弹的影响,养殖亏损收窄,盈利预期向好,导致产能去化幅度在4月份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但是本轮养殖成本中枢已抬高至16-17元/公斤,叠加饲料原料价格易涨难跌等因素,养殖主体在补栏后备母猪时会更趋于理性。
国元证券指出,目前生猪养殖板块即将进入板块配置的第二阶段。在前段时间大幅调整的背景下,板块配置价值凸显。从性价比、养殖成本和财务风险三个角度出发,推荐新五丰、牧原股份,建议重点关注唐人神、温氏股份、天邦股份等生猪养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