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将至,又到了喝啤酒、吃烧烤和小龙虾的季节,啤酒类上市公司也迎来一年一度的销售旺季。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啤酒产量经历多年下降后,在2021年迎来止跌回升。业内对啤酒行业的发展抱有信心,中国酒业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中,预计到2025年,我国啤酒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400亿元,年均递增10.3%;实现利润300亿元,年均递增17.5%。
整体市场的回暖也带动了企业业绩的提升,近年来啤酒行业的“后起之秀”重庆啤酒就迎来了较快发展。重庆啤酒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2021年营业收入131.19亿元。其经营业务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其中毛利润、核心利润快速增长。从去年各大酒企的营收和毛利率来看,重庆啤酒以营收增长接近20%、毛利率超50%的成绩跑赢行业。增长仍在持续,在今年一季度,重庆啤酒的营收及利润增速均达到了15%以上。
国内啤酒市场迎来“暖风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量3562.43万千升,同比增长5.6%。A股上市啤酒企业的2021年年报也显示,即便是在疫情反复的形势下,啤酒企业整体仍然呈现增长态势。
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来看,头部酒企2021年均实现正增长。其中,百威亚太由于覆盖中国、印度、韩国等亚太市场,营收和净利均位列第一。2021年其营业收入为67.88亿美元,同比增长21.47%;净利润为9.5亿美元,同比增长84.8%。国产品牌方面,华润啤酒、青岛啤酒分列第二、三位,营收均超300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45.87亿元、31.55亿元,同比增长119.1%、43.34%,业绩均创新高。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啤酒产量一直是处于下滑状态,因此2021年这一数据的取得来之不易。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啤酒产量达到峰值4982万千升,之后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3411.1万千升,至去年才有所回暖。虽不及2013年的顶峰状态,但啤酒产量终于在多年下落后有所回升。
2021年,头部啤酒企业的销量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除华润啤酒之外,其他四大啤酒品牌2021年啤酒生产量与销售量均有所增长。其中,重庆啤酒实现啤酒销量278.94万千升,以15.1%的同比增长,位列头部啤酒企业销量增速第一。
随着啤酒市场的不断向前迈进,目前高端化、提价、关厂、扩产等已经成为各大啤酒公司在过去一年应对市场疲态的举措,量价齐升已经成为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逐渐成长为全国性啤酒企业
重庆啤酒原本是我国西南地区一家大型区域型啤酒企业,但从2013年嘉士伯入主重庆啤酒之后,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全国性啤酒企业。2020年12月,重庆啤酒完成与嘉士伯的重大资产重组,当年公司成为唯一一家在销量、营收和利润三大财务指标上都实现逆势增长的啤酒企业。
随着重庆啤酒逐渐成长为全国性啤酒企业后,公司的核心市场也从重庆、四川和湖南等三省市,扩展到新疆、宁夏、云南、广东和华东、华北各省,并覆盖全国各地。各优势市场区域均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并具备较强的品牌优势。
重庆啤酒的主营业务是啤酒产品的制造与销售。主要产品有山城啤酒、重庆啤酒等。在品牌组合方面,公司“国际高端品牌+本地强势品牌”的品牌组合强大。国际高端品牌主要有嘉士伯、乐堡、1664、格林堡、布鲁克林、夏日纷等,本地强势品牌有乌苏、重庆、山城、西夏、大理、风花雪月、天目湖、京A等,能够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消费场景和价格区间的消费需求。
2021年,重庆啤酒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重庆啤酒公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去年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31.19亿元、11.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0%、38.82%,实现扣非净利润11.42亿元,同比增长76.14%。
重庆啤酒表示,2021年的业绩表现得益于主营业务的持续健康增长,主要包括销量增长、高端化经营策略及成本管理三个方面。首先,公司去年实现啤酒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约15.1%,得益于“扬帆22”项目的精耕和拓展。其次,公司持续推动产品高端化经营策略,提高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公司持续推进组织结构优化项目并开展运营成本管理项目,抵消了成本上涨带来的部分不利影响。
此外,“大城市计划”也为重庆啤酒全年业绩增长贡献了较强的动力。据了解,重庆啤酒自2018年起在大城市市场方面发力,抢占更具消费力的大城市份额。目前,重庆啤酒已扩张至61个国内大城市。
高端产品成业绩提升“杀手锏”
有分析称,啤酒当前阶段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高端化背景下的各个啤酒企业的提价策略。
确实如上所述,2021年被行业人士称为“啤酒的高端化元年”。头部企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后,啤酒行业的主要竞争点从主攻销量转变为布局产品高端化。高端产品增长较为明显,促进企业继续布局高端与超高端市场。目前,国内各大啤酒企业都在高端化方向上努力,市场在往提质的方向发展,而不再是注重提量。
重庆啤酒在2021年也以“国际高端品牌+本地强势品牌”的品牌组合为依托,推进产品高端化。高档、主流、经济档次产品(消费价格10元以上为高档,6-9元为主流,6元以下为经济)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