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广州赛意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意信息”,300687.SZ)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营业收入4.92亿元,增长28.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4万元,增长28.26%,超过预告区间的上限。2022年开局的亮眼表现为全年的良好发展势头打下坚实基础。
此前发布的2021年业绩报告显示,赛意信息2021年营业总收入19.35亿元,同比增长39.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5亿元,同比增长27.53%,若扣除股份支付费用约3684万元影响,利润增速至45.6%,业务发展继续保持快速上升态势;经营性现金流增长108.45%,现金流情况大幅改善。
业内人士指出,结合年报中披露的管理层对主营业务和发展道路的思考分析,和一季报归母净利润超过预告区间的情况,整体来看,赛意信息获得业绩稳步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公司不断提升在工业软件及数字化中台方面的产品化能力,同时受益于企业级客户日益饱满的智能制造升级及数字化转型需求,继续执行区域扩张、市场领先战略上取得的成效。
深耕国产工业软件赛道,业绩保持快速增长
工业软件是工业创新知识长期积累、沉淀,并在应用中迭代进化的软件化产物,根植于工业、但脱胎于工业,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能力与水平。工业软件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撑,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21年,工业软件首次入选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专项。工信部陆续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支持工业技术软件化发展。在工信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也提出,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并实现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
据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同比增长24.8%。得益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断释放,我国工业软件已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我国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推进,以赛意信息为代表的国产工业软件将迎来新的发展活力,有力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扎根自研工业软件,初露峥嵘。赛意信息长期专注于国产工业管理类软件研发,已具备国内领先的实力,可提供面向23个行业和11条业务线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赛意信息自研推出的S-MOM制造运营产品家族是以智能工厂为框架蓝图,主要面向离散行业,尤其是当中的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讯设备及元器件及装备制造等行业客户,自主设计开发的一套工业软件产品群,包括从供应链端开始,至物料流转、计划排程、制造执行、质量控制、仓储管理、设备管理、工况数据采集等全方向、完整的多个子产品。产品集成性强,具有天然的“本土化”属性,并且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定制化实施,有非常强的可扩容性,与本土企业的实际生产场景高度吻合,已经在国内1000+行业头中部客户企业中应用并且受到肯定和好评。
在国内智能制造软件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市场集中度偏低,需求旺盛的背景下,赛意信息凭借领先的软件研发与实施能力,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者,工业管理软件践行者,核心竞争力不断凸显,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39.68%,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加大研发投入,技术领先带动盈利。近年,赛意信息持续加大自研与优化现有产品,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1.68亿元增加至2.96亿元,同比增加76%,研发占比达15.32%;研发人员占比同比增加5.18个百分点。2021年11月29日,赛意信息落地了6.5亿非公开发行募资,投资项目由共享技术中台、智能财务应用、数字化营销应用、数字化供应链应用组成。在中台能力构建上不断往平台化、原子化、云化及边缘化方向演进,以保持自身在工业运营软件领域一到三年的技术先进性。通过加快自主软件研发进度,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满足不断增长与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赛意信息客户在软件许可方面付费意愿提升,自研软件销售许可合同超1亿元,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不断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成业务增长关键驱动
2021,中国经济稳步前行,制造业披荆斩棘。2021年中国GDP超114万亿元,同比增长8.1%,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3%,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回落之后,开始重返扩张区间。
但对于制造业而言,仍然面临着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物流成本不断暴增等运营压力;集装箱短缺、极端天气和疫情导致部分主要港口关闭、油价居高不下等问题,导致全球物流网络中断,物流成本不断攀升。有分析认为,面对动态多变的外部环境,推进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成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高涨,带动新的增量需求。面对经济与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我国制造企业亟需从低成本竞争策略转向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需要均衡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