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机械王民:着眼世界前沿 不畏难关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4-14 12:12:12来自:发布易字号:T  T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4月13日,《人民日报》推出“这十年,实体经济更壮实”系列报道,聚焦工程机械、汽车、钢铁等重点行业,展现十年来各行业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生动实践。开篇《工程机械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以徐工(000425)典型案例为代表,重点展示工程机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以下内容摘自原文:

工程机械是装备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关键指标。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先后多次考察工程机械企业。

十年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快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2021年,全球工程机械企业10强,中国拥有3席,总数位列第一。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在世界工程机械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是什么?成果有哪些?记者进行了调研。

十年蜕变关键零部件基本实现配套,行业发展助力超级工程

工程机械助力中国成为基建强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也带动行业腾飞。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居世界首位。

然而,彼时的工程机械行业也有隐痛: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70%的利润都被国外零部件制造商赚去。

怎么办?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行业开启十年攻坚。

2016年10月,徐工机械联手宝钢研制的1100兆帕高强钢成功应用于百吨级以上起重机。

钢材,工程机械的关键基础材料,成本占比约30%。“高强钢不仅能有效减轻整机自重,还能大幅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徐工供应总经理蒋大为说。

然而,长期以来,高强钢制造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进口高强钢价格贵、货源不足、交货周期长,严重制约国内整机企业发展。为此,徐工与宝钢、南钢展开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钢水纯净度、钢材冷冲压成型尺寸控制等难题,一步步将热轧钢强度从700兆帕提高到1100兆帕。10年间,行业高强钢钢板价格降低了50%,采购周期由6个月缩短到2至3个月。

随着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零部件这“三基”的不断突破,行业涌现出全球最大的上回转塔式起重机、全球最大履带起重机、履带式全地形工程车等超级装备,助力“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等一个个超级工程从图纸化为现实。

扬帆出海我国是全球工程机械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海外市场有望步入收获期

练好内功,中国工程机械阔步走向国际市场。

2021年,工程机械出口额同比增长62.78%,贸易顺差达303亿美元,创下新纪录。今年1月,行业出口额达历史最高的36.5亿美元,2月达26.36亿美元,为同月历史最高水平。3月,好消息仍在传来:三列齐发!150个集装箱,装载近100台设备,货值超5000万元,3列中欧班列“徐工专列”接续发车。

与同行业国际巨头竞争,中国工程机械优势何在?国际布局、服务周到,是加分项。

“当前,国际工程机械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让我国工程机械迎来了新机遇。”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吕莹说,行业已经将目标瞄准欧美市场。徐工机械出资9900万美元设立美国公司。

“着眼世界前沿,欧美市场有很大拓展空间。”徐工机械董事长王民说。

守正创新接续补短板、提品质,发力绿色化、智能化

12.7%、10.4%、12%、16%、20.6%,过去5年,工程机械行业营业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但是挑战也在眼前,今年前两个月,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降至1.5%。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入后半程,工程机械市场已经饱和了吗?

吕莹认为,国内市场远未见顶。以挖掘机为例,截至2021年底,我国挖掘机保有量超200万台,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之和。但从单位建筑业总产值对应的挖掘机保有量来看,中国约为每10亿美元428台,仅为日本的3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程机械的需求依然旺盛。”吕莹说。

那么,工程机械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

突破关键点,“三基”短板还得补。

当前,我国高端工程机械所需液压件仍依赖进口。从部件看,液压缸已基本实现国产化,液压泵、液压马达逐步加快国产替代,但液压阀差距仍然存在。体现在整机上,采用国产件的整机第一个大修期与国外领先产品差距明显。

起重机是工程机械里的超级“大力士”。“2015年,我们实现了50吨级以下全地面起重机100%国内自主化配套,目前300吨级以下产品国产化率也达到100%。”徐工机械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千吨级起重机国产化率也将超90%。

产业链上下游携手,补短板你追我赶。“行业将共同努力,让核心基础零部件可靠性、耐久性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自给率达90%。”吕莹说。

把握新趋势,低碳智能空间大。

“双碳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