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货车司机而言,近期的疫情防控加码让一些地方成为了“黑洞”——进去了就出不来。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有好几个司机都是连人带车被封在了城市里。有的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准备卸货,却发现车门直接被贴了封条,车都下不了。”一家拥有自营车队的物流公司负责人林云告诉第一财经,疫情防控升级让大量运输企业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如今的货运市场面临很大的缺口,人和车都难找,“司机尤其不够用”。
与缺口对应的,是一路飙升的货车运价。
“从石家庄到上海的运价,从原来的六七千元,涨到了两万多,涨了至少3倍。”林云举例说,前一天京东的人也来向他们询问,能不能找到车。“这样的大客户,过去大家都是挤破头提供服务,但现在价格再高都不好找。”
浙江衢州一家汽车配件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3月末预订了4个柜子(集装箱)要把货从工厂送到上海港,原本说好一个柜子3900元,结果涨到了1.9万元,涨了3倍多。
涨价的理由并不复杂,那就是司机运货后需要隔离14天,隔离期间的种种费用也包含在了运价中。然而,现实中最终是连1.9万元也运不了了,“一直没人来提货”。这也让等待装箱的货物不得不滞留在工厂,供应周期明显延长。
疫情防控升级下,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运输出货等多个环节受阻的供应链,正在经历着非常时期。
供应链受阻且恢复有滞后性
厦门华商纵横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蔡承宇对第一财经表示,国内疫情防控升级带给企业的是从货物的供应到生产经营、再到运力等综合性的影响,“影响是广泛深远的,也是全局性的”。
蔡承宇于1998年创办了华商纵横集团,其业务板块包括物流供应链、保险经济及风险投资。但受疫情影响,该集团近期整体的业务量预计下降20%~25%左右。
蔡承宇认为,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和专业,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一旦拥堵会愈加凸显。疫情下原材料采购受阻,生产环节就会受阻,即使工厂解封了,生产出了货物,却因为内陆货运的拥堵而无法及时出货,“明明急着出去的货,因为送不到港口或机场,也只能让飞机和船舶空着出去”。对于专注于供应链某一环节的企业来说,受到的影响无疑更大。
浙江金华义乌一家货代公司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从上周日(4月10日)开始,义乌部分高速公路关闭后,大量运送集装箱的卡车都被卡在了外面,“不给下高速,空箱都进不来”。这也让原本主要通过宁波港出口的货物几乎出不去。唯一能出的是当地的义乌港,但这个港口所承担的货物出口量只有宁波港的10%左右。何况不止义乌一地,长三角多地均采取了关闭高速公路出口及收费站等相关举措。
与此同时,快递行业也受到明显影响。一家快递公司的区域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至少15%的派送站点都是暂停状态,全国发不出去的站点超过1000个。
4月10日,申万宏源研究聚焦公路货运受疫情影响的报告(下称“申万宏源研报”)提出,上海快递业务量持续位居全国城市前五,通常仅次于金华、广州与深圳,并且是快递消费重镇,快递收入占全国比例高达15%~20%。主要快递公司在上海青浦均建有转运中心,承担华东地区枢纽重任。
在清明节期间(4月3日~5日),全国揽收量同比下滑约13%,若封控延续,快递揽件、运输、分拣、派件链路均可能受阻,或加剧业务量下滑程度。
针对因疫情导致的货运物流不通不畅问题,包括交通运输部在内的多部门正在开展保通保畅工作。日前,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部署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有关工作。4月7日,交通运输部召开物流保障协调工作机制会议,提出要依法依规制定通行管控措施,不得层层加码、一刀切,确保通行管控政策统一。
物联网科技平台G7和申万宏源研报的数据显示,3月25日到4月7日,全国整车货运指数受疫情影响一路下滑,降幅超过30%。8日触底反弹,9日呈现回升趋势,回到大约为2019年均值80%的水平。申万宏源研报提出,当前,C端的恢复进度快于B端,而B端大宗原材料中间产品供应链恢复仍然有待观察。
根据G7和申万宏源研报的数据,上海整车货运流量指数持续下降。其中,4月4日~9日已连续6天不足2019年均值20%水平,目前仍然处于低位。
江苏、浙江受上海疫情封控影响均出现下滑。不过在7日后迅速反弹,目前浙江情况已经恢复,江苏整车货运指数也恢复到约2019年68%的水平。
一方面,政策的执行在从上往下的传递和落地中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偏差。另一方面,即使疫情防控的影响完全解除,供应链的恢复仍然存在一段时间的滞后性。
蔡承宇分析认为,待近期疫情影响解除后,整体供应链的恢复仍然需要1~2个月的时间。上述申万宏源研报通过复盘天津、陕西疫情带给供应链的影响后称,对比陕西、天津与全国指数,剔除春节因素,2月底或3月初才转暖,即滞后期约半个月至一个月;而华东地区经济体量远超天津与陕西,滞后性可能会加剧。
避开堵点,利用无人驾驶卡车
“一刀切”的疫情防控设卡导致物流不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