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晚间,万隆光电(300710.SZ)披露包含2021年年报、利润分配方案、高送转以及高管变动等在内的多份报告。总体来看,公司业绩增长稳健,智能汽车战略布局清晰,管理团队建设渐入佳境。
报告期内,万隆光电实现营收7.29亿元,同比增长42.02%;实现扣非净利润1254.69万元,同比扭亏为盈。结合公司近几年营收情况来看,公司营收增速较前几年有较大提升;从业务结构来看,万隆光电广电板块实现3.1亿收入,子公司数据通信贡献3.3亿收入,电信增值谋得0.94亿收入。得益于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公司传统主业增速稳健。
全景网了解到,在原有主业基础上创新发展,万隆光电结合国内新能源车大产业方向,转型布局新能源车新三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有望与传统广电通信业务形成协同。此外,为了充分配合公司的战略布局,万隆光电也公布了新的高管任命,聘任景东、王诚为副总经理,景东曾任方大炭素人力资源部部长;王诚先生为万隆大区销售经理、商务部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万隆光电还在公告中表示,截至2021年年末母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2.23亿元,拟向全体股东以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4.5股。
切入智能汽车赛道广电通信和汽车电子协同双驱动
从营收增速表现来看,万隆光电近几年表现亮眼。2019至2021年,万隆光电从3亿多元营收规模增长到7.3亿元,增速可观。报告期内,公司业务增长的驱动因素一则是光纤到户和IP化网络改造、二则是数据通信产品的更新迭代。从业务结构来看,2021年公司广电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子公司数据通信营收3.3亿元,电信增值板块实现营收0.94亿元。
不过,自今年宣布转型且切入智能汽车传感器赛道后,万隆光电的业务模式和新老业务协同效应也带来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从行业发展来看,通信产业的逻辑包括:向汽车网联智能化外延逻辑,即赋能汽车的新三化,复刻5G升级时带来的高频高速机遇;第二是5G通信内生逻辑,即运营商行业竞争格局改善和5G应用发展及国产化,以及产业数字化提升。
公开资料显示,万隆光电是国内领先的广电网络设备及数据通信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涵盖全球广电网络主流技术方案,主要应用于广电传输网络的建设、双向化改造、优化升级等。
本身富有广电通信的业务禀赋,万隆光电在今年前期也公告了投资星澜智联创投基金、以及与南京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的战略合作,从5G通信领域向智能汽车板块去延伸,水到渠成,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新技术也会和公司原有业务“数据通信系统、智能化监控设备、软件平台及物联网设备等”有更好的协同效应,之后顺利应用于智能汽车上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基础。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2021年开始智能汽车领域开始爆发式扩张,目前正处于由L2向L3迈进的阶段。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智能汽车市场领域规模预计为827亿元,2022年将增长至1012亿元。万隆也在公告中透露要布局智能汽车的毫米波和激光雷达业务。作为ADAS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需求不断增长,毫米波和激光雷达渗透率也将逐渐增大。
公开资料显示,毫米波雷达具有多种工作机制,调频连续波式(FMCW)雷达具有结构相对简单、尺寸小、重量轻、成本低、可测量多个目标、分辨率高、信号处理难度低、技术成熟等优点,成为最常用的车载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技术路径则比较多样化,呈现百花起放的状态。激光雷达的技术路径可依照原理和零部件分为测距、扫描、激光发射、探测和波长。
除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外,各大主机厂均选择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方案作为视觉感知路线,市场庞大。经各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都将达到250亿左右。
技术团队和营销网络双傍身南京智能研究院加码技术创新
对于2022年的业务规划,万隆光电在董事会经营述评中称,公司将继续聚焦5G光传输、智慧城市、智能终端等业务,持续加大业务转型力度,在一系列新业务中挖掘细分需求,形成技术及产品,并争取在三大运营商、垂直行业网形成新的市场。
“公司将与南京智能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未来基于各自优势,就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射频器件与天线的联合研发、设计、投产、销售,以及衍生附加业务的开展建立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
研发团队和营销网络方面,万隆光电在杭州、成都两地设有研发基地,参与工信部接入网V5标准的制定及承担国家“863”计划EPON项目系统、ATMPON项目的研发,研发根基强大,未来若与南京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合作的话,在技术上能形成协同效应;此外,公司在全国深耕十几年,营销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二十余个省市,对未来各项业务的协同开展提供强力支持。
前期,万隆光电与南京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业务的开展建立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据悉,南京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拥有一支包括“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持人、IEEEFellow等近百名人才的高层次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