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最精密、最复杂的器官是大脑。同样,汽车的“大脑”——发动机管理系统(EMS)是汽车电子领域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不过,汽车产业链中,如此重要的EMS领域却由国外巨头掌控,国内产业则长期处于追赶状态,亟待寻回主动权。
现在,有这样一家企业,甘愿坐十多年冷板凳,蛰伏积淀,终于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EMS系统,实现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打破了国产汽车行业关键技术和部件空心化局面。
这家企业就是有“汽车动力国产大脑”之称的菱电电控,今年3月在科创板上市。近日,证券时报“走进专精特新小巨人”采访团走进坐落于武汉东西湖区的菱电电控,证券时报社副总编辑何伟对话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和平,畅谈公司EMS研发“从0到1”的筚路蓝缕,当前汽车排放法规下的市场先手,以及未来电动化趋势下的战略布局等关键问题。
“我认为菱电电控保持专新特精本色方面,未来需要秉持如下方向:我们的团队要专业;我们的技术要精湛,要精细;我们的服务,要有特色,要发挥本土优势,服务自主品牌;最后,我们的眼光,要时刻向前看,关注并积极接受行业新变化。”王和平说。
11年积淀“破局”
21世纪初期,互联网、房地产、通讯等产业蓬勃发展,相关创业机会纷至沓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王和平却自有定力,一头扎进EMS行业。
“这是一项投入成本高、门槛高、周期长的产业。”王和平坦陈。
王和平介绍,从技术角度来说,EMS涉及的变量多,技术复杂,开发难度大。主要体现在:发动机是一个动态、多变量、高度非线性、响应滞后的时变系统;EMS复杂性不仅体现在输入输出参数多,且参数之间相互影响,调整某一模块的控制参数往往会影响其他模块的控制参数,大大增加控制系统的难度;EMS复杂性还体现在输入输出参数和控制目标之间缺乏直接的控制逻辑关系,需要建立中间变量来实现控制目标。
但是,EMS对于汽车又非常关键,会直接影响到车辆的经济性、动力性、驾驶感受等核心层面。
“EMS技术被国外垄断,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就形成了一个卡脖子的局面。”王和平说,“所以,国内企业在这项技术上寻求突破,从技术安全上,从民族情感上,都是一个必然。”
不过,王和平同时表示,“因为核心技术的开发时间长、难度大,也大大减少了同领域的竞争对手。”
实际上,EMS研发领域道阻且长的现状的确“劝退”了多家参与企业,这也让王和平和他的团队能把主要精力用于研发推进和技术突破。
为了坚持下来,王和平带领技术团队坚持每年辗转吐鲁番、漠河、海拉尔等地应对酷热或极寒挑战,昆仑山、唐古拉山等高海拔环境也是“国产大脑”的试炼场。
有时候,为了节省车辆运输费和人员车费,技术人员还会自己开着待试车辆,进行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的转场。
虽然早有坐冷板凳的觉悟,但在3年后,公司才迎来第一个客户。
2008年,菱电电控研发的“国产大脑”终于迎来合作,开始为江南奥拓批量装配菱电电控系统。又过8年后,2016年公司才初步实现盈亏平衡。
在十多年的研发过程中,王和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主技术是我们和跨国巨头竞争的最大武器。”
控制系统工程师背景的王和平对电控系统的控制模型始终坚持自建自编,掌握其底层源代码,保留对电控系统升级换代的能力。
“其实,我们一开始也清楚完全自主的底层技术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从0到1并不容易,团队从成立之初,就做好了坐冷板凳的准备。所以,我们在这条路上,每次取得一些成果和进步,都感到非常幸运和欣慰。”王和平说。
抢占研发高地
“自助者,天助之。”EMS研发突破后,菱电电控迎来难得的市场机遇。
王和平提到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是与第一个客户江南汽车开始合作;另外就是国家碳排放标准升级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
彼时,为使EMS能符合国家法规的要求,一个比较关键的零部件电子节气门大范围替代了机械节气门,EMS产品的功能和精度要求大大提高,也大大提高了电控系统的技术门槛。
王和平介绍,国五排放法规实施时期,国内有少数几家自主品牌EMS企业可提供产品和服务;升级到国六排放后,难度明显增加。菱电电控正是在这个环境变化下突围而出。
2018年12月5日,搭载公司开发符合国六B阶段排放标准EMS产品的车型获得生态环境部公告,为中国市场上第一款获得国六公告的N1类车型。截至2019年12月31日,菱电电控是国内仅有的两家获得汽油机国六B阶段汽油车排放公告的自主电控企业之一。
“国内汽车排放法规是在不断收紧的。”王和平表示,尤其是2019年实施的国六法规,在碳排放和油耗等方面的指标已经追平了欧洲的标准,甚至更加苛刻,可以说对整个汽车行业都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
王和平认为公司在国内碳排放标准升级过程中能够占领市场高地,关键因素是“我们的电控系统产品能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甚至超出”。
王和平说:“菱电电控一直坚持自主研发路线,我们能够掌握底层技术,不断地去优化;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