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结束后,2021年1月至10月地产行业新三甲诞生:依次是碧桂园集团、万科集团、融创中国。地产销售排行榜上,维持了五年时间的“碧万恒”top3格局,终究还是被打破了。
恒大的滑落,让地产圈产生了微妙的变动。克而瑞数据显示,前九月,恒大的累计全口径销售额排名,已跌至第四。而银十过后,它实现4428亿元的业绩,坐席又向后挪了一位,被保利赶超。
由于恒大预计此后每年保持2000亿元的销售额,因此“碧万融”前三甲的新局面,或许将会成为常态。
两年前,当被问及融创是否想要进入前三争老大时,孙宏斌曾回应称:“我们现在这个位置挺好的,前面的我们追不上,后面的也追不上我们。”老孙或许没料到,公司会以眼下这种方式进入前三。
保利也颇感意外。此前的掌舵者宋广菊虽已退休,但她做出的“重回前三”的承诺,仍犹言在耳,热议之声不减。这些年保利长期位居第五,如今却在不知不觉间,向前迈进了一个身位,看起来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显眼而闪耀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个位置,多年来都被当做是话语权与行业地位的象征,但人来人往,变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若回望曾踏足此位的万达、绿地等企业,更会感受到房地产市场的波诡云谲。
当“唯规模论”的论调散去,top3房企的掌舵者们,也逐渐对位次显得云淡风轻了。
“高处”不胜寒
在2016年碧万恒“铁三角”形成之前,万科、恒大、绿地、万达等,都是前三的常客,轮番在三甲范畴内换位,你追我赶。
2014年,万达还曾以约1500亿元的销售额,位居第三。但隔年便降至第四,并在2016年迅速跌至第十位,随后便逐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彼时的王健林,正在调整船头方向,实施万达成立以来的第四次转型,尝试改变“以售养租”模式,从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企业。
为加快转型,王健林主动下调了2016年收入指标,其中主要是下调房地产收入600亿元,但租金收入要求大幅增长,电影、旅游、体育等新兴产业要求快速增长。这导致了房地产销售规模的收缩。
而上市才两年的万达商业,也对港股市场的估值落差而感到失落,因此宣布退市,开启了漫漫无期的回A历程。
后面的故事外界都很熟悉。在等待回A的这几年里,王健林提起了手术刀,对万达的资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腾挪与整合。2017年经历了股债双杀,以及“世纪交易”之后,他加快了轻资产化进程,将万达商业改名为万达商管,剥离地产业务。
现阶段,王健林引入珠海国资、发挥强大的朋友圈,推动珠海万达商管上市,他已成功从地产赛道切换到商管赛道。那些地产三甲的风光过往,也成为了过眼云烟。
绿地的轨迹则与万达有所不同。它也曾居榜首,但2016年滑落至第四之后,就没有再进过前三,只是仍持续徘徊在top10左右。根据克而瑞数据,今年前10月,绿地以2512.2亿元的销售规模,排名第八。
虽然一度失速,但张玉良对于地产领域,仍有着一定的想法。年初在业绩会上,他还强调:“今年的目标还是要保持质量前进下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增长,产业地产有想象的空间。”
绿地忙着为金融引战投、发展贸易港集团、发力大基建领域、继续混改、降负债等。截至今年三季度,净负债率、扣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短债覆盖率分别为101%、81%、159%,仍在“转绿”的路途中。
站在山顶,必能引来业内的仰望,也能提高较好的抵御风险能力、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但事物总有另一面,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守住靠前的位置也并没有那么容易。
万达、绿地都已经印证了这一点,而眼下的许家印,也遇到了流动性的难题,正在探索适合恒大的转型之路。
许老板表示,要全力以赴实现复工复产保交楼,地产销售额10年内要压降到每年2000亿左右,并在10年里完成由房地产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转型。
从某个层面看,虽然跌落top3神坛,但在地产界发展多年,在商界惯看秋月春风的他们,似乎也总能在困境中迅速做出反应,应对时局。
稳坐的“碧万”
万科基本没离开过龙头房企的坐席。2010年,它依靠主流定位、快速周转和战略纵深的经营模式,实现销售额1082亿元,成为首个规模突破千亿的房企,在业内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
此后五年间,万科大多数时间都是业内的“老大哥”,直至2016年才被恒大赶超,扭转了局面。再后来,碧桂园坐稳榜首,万科与恒大在第二和第三之间偶尔位置互换,但都保持在top3行列。
虽然丢掉了“第一把交椅”,但郁亮却很淡定:“我觉得不必在乎一时的高和低,所以万科真的不在乎是不是老大”。
他多次表示,未来万科将不再用一个固化的数字作为年度经营目标,当行业黄金时代结束的时候,规模的老大并不是万科所追求的。业绩会上,“做好农民种好地”“看天收粮”等话语,尽显其在规模上的“不争”。
久而久之,外界也习惯了万科老二、老三的位置。但这家房企早已成为业内的风向标,举手投足间,总能引起行业的热议。
其推行的合伙人制度、调控下喊出“活下去”的标语、对业务的“收敛聚焦”“修枝剪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