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促上阵IPO,华泰永创(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泰永创)的IPO之路或许不会很顺利。
华泰永创原本不是本次上市的主体,而是北京华泰环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北京环能”)。引入了外部投资者,设立了上市对赌协议,但北京环能不能作为上市主体。无奈之下,华泰永创接棒。
华泰永创是一家以焦化技术和耐火材料的研发及推广应用输出为主的集成服务商,近三年,经营业绩实现了高速发展,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2年增长了2倍多。不过,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持续下降,与净利润严重背离。
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背离,与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直接相关。截至2020年底,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3.73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36.15%。公司2名客户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应收账款居高、经营现金流净额不断下降,引发的后果是华泰永创资产负债率偏高。截至2020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70%。
身处资金密集型行业,华泰永创流动性明显不足。本次IPO,公司拟募资3.45亿元,其中90%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无奈变阵的IPO
华泰永创的本次IPO,并非股东的原始想法,而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华泰永创前身是北京华泰焦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泰有限”),成立于2011年4月8日,其被决定上市,始于四年前的一次调整。
根据招股书,2015年,私募投资基金北京清新诚和创业投资中心(简称“清新诚和”)拟入股华泰有限,并提出与华泰有限原股东共同设立控股企业,并将华泰有限及其关联公司纳入控股公司体系。控股公司未来逐步发展为控股集团,旗下开展多元业务,将来以该控股集团作为上市主体筹划境内上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12月,北京环能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共有6名股东,即徐列、董兴宏、濮耐股份、秦冶重、清新诚和、韩冬,清新诚和持股比为15.29%。
2016年4月,北京环能第一次增资,各原股东及易云健行、其他相关方签署《投资协议》,一致确认将北京环能作为将来的上市主体,并增加注册资本,第一次增资由徐列、董兴宏、濮耐股份、秦冶重工和韩冬认缴,注册资本增加至6507.23万元。
当年12月,北京环能第二次增资,本次新增注册资本1156.50万元。其中,原股东清新诚和认缴出资1105.42万元,新股东易云健行认缴出资51.08万元。
不过,截至第二次增资的工商变更登记完成之日,清新诚和、易云健行实缴了全部认缴出资,而第一次增资的认缴方均未实缴出资。
清新诚和与易云健行作为投资方,与华泰有限原股东签订了对赌协议,约定北京环能于本次投资完成之日起60个月实现境内上市的安排,否则投资方有权要求管理层股东用现金回购部分或者投资方持有的股份。
然而,这一对赌协议很难履行。到2017年,不仅股东认购出资部分未实缴,而且北京环能自设立以来,尚未取得业务资质和专利,业务无实质性开展,以控股集团发展多元化业务的设想短期内也较难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2017年最为上市申报的首年已经不现实。为此,股东对上市构想进行了调整。那就是,华泰有限上位,作为上市主体。
于是,北京环能的原股东将所持北京环能出资全部转让给清新诚和及易云健行,清新诚和及易云健行以所持有的北京环能的股权作价增资华泰有限,成为华泰有限股东,北京环能成为华泰有限的子公司。
2018年,华泰有限变更为华泰永创。随后,华泰永创又密集增资扩股,通过设立员工持股平台,通过股权激励方式员工参与持股。2020年,建龙集团出资5800万参与增资扩股,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于是,上市对赌约定的5年时间即将过去,华泰永创也正式踏上了IPO之路。
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流动性不足
被资本推动着IPO的华泰永创,上市的唯一底气,是高速增长的经营业绩。
数据显示,2017年,华泰永创实现的营业收入为3.92亿元、净利润为457.0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为280.06万元。
2018年至2020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84亿元、5.43亿元、10.32亿元,净利润为1957.04万元、4226.48万元、6906.98万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644.89万元、3827.60万元、5445.36万元,期间,三项业绩指标分别增长了约113.22%、252.93%、231.05%。
从这些数据看,尽管华泰永创的经营业绩数据并不高,但表现为高速增长,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只不过,经营现金流暴露了业绩高速增长的短板。
2017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为0.30亿元,2018年至2020年,分别为0.19亿元、0.05亿元、-0.54亿元,逐年下滑,2020年更是出现负增长。由此可见,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严重背离。
出现这一现象,是华泰永创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各年末,华泰永创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2.92亿元、3.08亿元、3.73亿元(含合同资产中列示的质保金),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0.21%、56.77%、36.15%,账龄在1年以内应收账款余额占比分别为62.81%、56.01%、85.37%。
应收账款的账龄在1年以内的占比最高未达到90%,表明公司应收账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