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千亿、被称为“胰岛素茅台”的甘李药业,半年来股价遭遇雪崩,跌幅累计已接近60%,市值蒸发600亿。
龙头股的暴跌是一个危险信号——胰岛素行业即将步入一段艰难的时期。
国家集采箭在弦上,行业增长陷入停滞,海外药企虎视眈眈,新型药物层出不穷……国内胰岛素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厮杀中,看起来难求一胜。
【集采来临】
一场胰岛素市场的剧变正在到来。
7月28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工作座谈会,就胰岛素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听取有关企业、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胰岛素的全国性集中采购越来越近了。
医药价格是重要的民生领域,2018年,国家层面开始进行集中采购的尝试,历经多轮更新,数十种临床需求量大,个人医保支付比例高的药品,均已经纳入集采。胰岛素是少数几个未纳入专项采集的品类,因此此前就有人猜测,其纳入国家专项集采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3月,业内传出医保局和招采司与11个省市联采办代表召开了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会议,会议透露,医保部门计划于年内开展专项带量采购,而胰岛素将成为第一批试水品种。
国家集采意味着什么?
集采给市场的最重要影响是,它将带来相关药品价格的大降价。
年初,武汉市就曾率先试水糖尿病用药胰岛素的带量采购,谈判议价的胰岛素类产品降价幅度最高达到了43%。
政策对药品价格的影响非常明显,2018年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施行以来,中标药物价格降幅大多在80%以上,部分药品价格甚至降价超过95%。去年年底,生物药开始被纳入到国家带量采购,一些热门的癌症治疗靶向药物如PD-1就经历了从热门“猛药”到“普药”转变,恒瑞的PD-1卡瑞利珠单抗价格下降了85%。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集采带来的胰岛素产品价格下降无疑是个好消息,但对于胰岛素药厂来说,则给行业的盈利前景蒙上一层阴霾。
面向全国市场份额的带量采购如果全面铺开,包括国内厂商和国外原研药厂商,必将选择以降价换市场“以量换价”的激烈竞争。降价幅度越大,留给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就越小,各家公司的收入都将受到显著影响。
受到这样的市场预期,国内胰岛素龙头股近几个月来一泻千里。
被高瓴资本强势看好,在去年6月上市之初曾连拉13个一字涨停板的甘李药业,股价从1月最高的180元/股至如今的75.39元/股,跌幅累计已接近60%,市值蒸发超过600亿元。6月29日,大股东明华创新宣布减持计划,拟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超过561.54万股,套现6亿。
另一家胰岛素龙头企业通化东宝从去年年底的15元/股,跌到了11元/股附近,市值缩水也超过1/4。
【红海厮杀】
胰岛素龙头股被看衰,除了集采政策的影响,还与当前国内的市场现状高度相关。
首先是市场总体规模的增长几乎触及了天花板。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我国胰岛素市场规模由178亿元增长至近2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83%,但是2019年较2018年同比增长仅为2.25%,也就是说胰岛素的市场规模增长正在放缓。尽管胰岛素仍是我国市场最大的降糖药品种,但是其市场增长速度已经远远低于糖尿病市场整体14.14%的增速。
市场规模的增长乏力,导致竞争异常激烈,胰岛素市场早已成为一片红海。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布局胰岛素药物的药企已经超过五十家,除了通化东宝、甘李药业这些以胰岛素产品为主营产品的公司,包括恒瑞医药、华东医药等大型综合药企也在胰岛素生产上有所动作。
并且,各家药企在产品上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例如,师出一脉的两家胰岛素企业——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曾约定在42个月内,甘李药业只做三代胰岛素,通化东宝只做二代胰岛素。如今随着约定时限到期,市场环境愈加恶劣,两家企业已经开始入侵对方领地,同时生产二代和三代胰岛素,在产品类别上几乎无法区分。
不仅仅是国内企业,海外原研药企业也对我国的胰岛素市场虎视眈眈。
赛诺菲、诺和诺德和礼来作为原研药企业有着先发优势,三家公司占据了全球85%的份额,在中国胰岛素市场份额也超过了70%。而Wockhardt和Biocon等印度药企得益于其国内仿制药政策和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逐渐成为一股新势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药企往往希望借助低价战略抢夺集采市场,但是原研药厂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却不能低估。此前在阿卡波糖的专项集采中,供应的最低价格就由原研药企业拜耳开出,国内的华东医药因此未能中标,市场份额被拜耳蚕食,股价从此一蹶不振。
就在今年六月,赛诺菲投资两亿元的北京生产基地胰岛素扩产项目完成了正式签约。已有的市场份额比不过海外药企,成本控制又比不过印度药,在集采到来时,国内胰岛素企业能否完成以量换价,加快国产替代原研药还是个未知数。
不仅疯狂内卷,还要应付外斗,原本就只有不到30%的市场份额可能被集采政策的到来进一步压缩,而眼下利润率又随着药品的大降价而不复存在,国内胰岛素企业正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下腹背受敌。
【黄昏已至】
一场行业大变革就在眼前,龙头企业的颓势却似乎预示着国内的胰岛素生产行业已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