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背后,一位名叫隋田力的神秘人物串起的公司网,将多家上市公司“拉下水”。此外,中利集团、航天发展、瑞斯康等上市公司对外回应称也开展自查。
上海电气的官网上,还展示着董事长郑建华的致辞,“上海电气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但眼下,这家百年老牌工业装备制造企业,正经历着近些年来最大的危机。7月27日,上海市纪委、上海市监委宣布,上海电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法定代表人郑建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上海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是继今年4月该公司原副总裁吕亚臣被查后,上海电气“落马”的第二位高管。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7月26日,上海电气还以视频形式召开了干部大会暨分工大会,郑建华出席并发表了“提质增效防范风险,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讲话。
尽管上海电气董事长所涉何事还有待官方进一步调查、披露,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背后或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结合近期不少上市公司集体‘爆雷’的情况,事情牵扯面还在扩大。”
近日,一场来自专网通信领域的“地震”持续发酵,除更早前“自爆”的上海电气外,凯乐科技、中天科技、汇鸿集团、国瑞科技等涉足通信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相继发布风险损失提示,涉及账务规模已经超过百亿。
“地震”的背后,一位名叫隋田力的神秘人物串起的公司网络,将多家上市公司“拉下水”。此外,中利集团、航天发展、瑞斯康等上市公司对外回应称也在开展自查。
回到上海电气本身,其因子公司上海电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电气通讯)导致的高达83亿元财务黑洞谜团仍需待解。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电气通讯在业务往来方面与中利集团产生了联系。
电气通讯一供应商或为中利集团
在上海电气“爆雷”事件中,如果以电气通讯为中心,其下游客户包括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贸易分公司、哈尔滨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富申实业公司和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在公告中,上海电气表示,上述公司已经拖欠电气通讯约44.63亿元货款。且在极端情况下,电气通讯累计约86.72亿元的应收账款存在重大损失风险。由此将进一步导致,上海电气对电气通讯5.26亿元的股东权益、77.66亿元的股东借款无法追回,进而造成8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损失。
事实上,当外界目光聚焦上海电气还能挽回多少损失时,一些更为本质的问题需再次引起重视——电气通讯的业务贸易如何成立?五家拖欠货款的采购商成为通讯公司的下游客户,那么上游公司又是谁呢?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15年的电气通讯,主要生产、销售专网通信产品。
所谓的专网通信,是指为政府与公共安全、公用事业和工商业等提供的应急通信、指挥调度、日常工作通信等服务。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9年我国专网通信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97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21亿元。
专网通信行业上游十分庞杂,主要为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如集成芯片、电阻、电容、晶振、LCD屏、印刷电路板)、塑胶与五金结构件制造业(如塑胶、铝合金、五金插接件、机柜及其它结构件)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如收发器、交换机、天线、分路器、合路器)。
显而易见,在正常的贸易逻辑下,电气通讯应当是向上游公司采购通信产品原材料,从而生产出通信产品,向首都创业、哈尔滨工业投资等下游客户销售。据上海电气披露,电气通讯采取的销售模式是由客户预先支付10%的预付款,其余款项在订单完成和交付后按约定分期支付。
于是,当电气通讯因无法向下游客户及时回收货款后,该公司还能及时向上游付出原料采购款项吗?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电气通讯总资产101.04亿元,净资产13.15亿元,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则分别为3.81亿元、7.99亿元。而在这些应付款项的供应商中,中利集团的身影浮现。
尽管中利集团目前对外并未披露其是电气通讯的供应商,但种种迹象坐实了这层关系。
今年5月,中利集团收到了来自深交所的年报问询,要求其对控股股东非经营资金占用、应收账款、计提坏账、货币资金存放等情况进行说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0年,中利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0.33亿元,同比下滑23.61%;亏损29.20亿元。这家以生产阻燃耐火软电缆知名的企业,已经将其产品经营范围扩大至通信电缆、光伏电池片及组件、光伏电站投资建设等领域。
在回复交易所问询时,中利集团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应收账款欠款方,却以“客户一”、“客户二”等代称。其中,在介绍“客户一”时,该公司表示,“客户一是大型国有企业控股,企业主要从事特种通讯系统等高科技通讯设备的研发、生产和经营,为我公司常年合作客户,经查阅其母公司****2020年度经审计的年度报告,合并报表反映其净资产6640083.40万元、净利润375817.50万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469619.80万元,表明该公司具有较强的履约能力。在年报披露时点,公司认为其财务状况正常,信誉较好。因此,按账龄组合计提坏账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