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根基深厚的安卓、iOS操作系统,鸿蒙系统的诞生被认为是国产手机系统的突围。
在各路应用积极适配鸿蒙系统的基础上,鸿蒙系统发布后的两周之内,升级用户数量突破1800万,一个月后便突破了3000万。随着老用户的升级及新用户的渗透,市场预计这一数字还将持续上升。
鸿蒙系统靠什么突围?这与其“为万物互联而生”的特质紧密相关。在万物互联时代,鸿蒙系统不仅兼容了安卓的应用,更推出了应用开发更简单、服务获取更便捷、无需安装、不用注册的原子化服务,这与用户对于手机应用的使用愿景高度吻合。
市场普遍认为,鸿蒙系统的推出将给用户体验带来跨时代的升级。在突围过程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升级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亦是适配鸿蒙系统的积极分子。
原子化服务打开手机银行服务新思路
鸿蒙系统发布不足两个月,各类公司应用接入鸿蒙系统的热情高涨。目前加入鸿蒙操作系统的国内品牌已经超过1000家,其中不乏银行、券商机构的身影。
“北京银行早在鸿蒙系统手机开发者Beta版本时,就参与了兼容性测试,并提出优化意见,实现部分模块的兼容性优化。”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基于此,在鸿蒙系统发布之际,北京银行“京彩生活”个人版手机银行APP、“京管+”企业版手机银行APP、“掌上京彩”信用卡APP便均已进行了兼容性测试和适配。
7月13日,北京银行基于华为鸿蒙系统推出了外汇牌价原子化服务。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为攻坚鸿蒙系统的适配及新功能的开发,该行由6名技术精英组成了移动端团队,自确定原子化服务内容后,这6人团队快速学习技术标准,在一周内便完成了外汇牌价查询的开发工作。
在北京银行之前,已有多家银行、券商机构推出了原子化服务。鸿蒙系统原子化服务受到热捧,除了支持国产系统的原因外,还因为鸿蒙系统为银行提供的平台,可以将手机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升级愿景照进现实。
随着手机银行活跃用户增多,用户对于APP的普惠性、易用性需求逐步提升。易用性说起来简单,但下载手机银行、注册、寻找对应功能、在不同的银行APP中对比寻找产品……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流程,都成了易用性顺利落地的桎梏。
鸿蒙系统原子化服务却让这一需求得到满足。所谓原子化服务,是轻量化服务的新物种,即在鸿蒙原子化系统架构下,使用者不需要事先下载应用程序软件,省去了用户注册等步骤,即搜即用,大大简化了业务办理流程。
以北京银行推出的外汇牌价原子化服务为例,用户无需下载APP便可一键获取北京银行提供的外汇牌价信息,支持用户实时查询10种外币结售汇价格信息,同时提供2种尺寸的卡片方便用户添加到桌面实现快捷查看。它提供的全新服务和交互方式,能直接触达用户需求,大幅减少用户操作步骤,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便捷体验。若用户想要进行结售汇交易,还可一键跳转北京银行手机银行APP快捷进入交易。
鸿蒙系统构建开放银行想象空间
如果说,原子化服务让手机银行便捷化、易用性成为可能,鸿蒙系统本身则给商业银行的全场景、开放、安全的金融服务落地提供了平台。
正如华为公司在鸿蒙系统的发布会上介绍道的,新的操作系统是“为万物互联而生”,这一点正契合了开放银行的发展方向。
“这次银行业和鸿蒙系统的合作,会成为开放银行加快发展的契机。”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指出,鸿蒙系统对银行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将可能实现国产设备的物联网链接,进而实现“万物互联”,这将为银行运营模式、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未来,应该在开放银行理念的基础上,从技术、产品、场景三个维度发力,推动银行与华为的深度合作,相互赋能,协同创新,实现多方共赢,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普罗大众。”
作为率先布局适配鸿蒙系统的银行,北京银行在2018年便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信息科技投入上,北京银行不断向移动优先、架构转型、开放银行等领域倾斜,最终目的是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增强风险防控能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全行工作效率。
从北京银行的实践看,为满足客户“金融+生活”的场景需求,该行正秉承开放银行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打破金融服务边界,着力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数字政务、数字文创五个领域构建场景生态,与产业生态深度战略合作,提供全景服务,在金融能力外,输出容器云、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能力,努力践行“客户的需求在哪里,开放银行的加法做到哪里”。
基于开放银行生态建设的愿景,除了推出适配鸿蒙系统的APP,银行机构也在探索做鸿蒙的原生应用。
“目前银行业还少有发布全新的基于鸿蒙的手机银行APP,我们已经快速组建了鸿蒙创新研发团队,并在持续更新这些技术。”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组建的鸿蒙创新研发团队还将持续跟进鸿蒙生态创新场景建设,在万物互联的愿景下,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丰富、优质高效、开放的服务。
探索“以客户为中心”的手机银行升级机会
在适配鸿蒙系统的赛道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