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601766.SH)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7月20日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四方”)下线,青岛四方称,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目前,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已完成了集成和系统联调,5辆编组列车在厂内调试线上实现了整列稳定悬浮和动态运行,各项功能性能良好。
列车下线
编组方面,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可在2到10辆范围内灵活编组,满足不同载客量需求,单节载客量可超过百人。
中国中车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中国中车计划在2022年6月前完成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试验线立项、建设,并完成高速考核。他还称,目前,中国虽然有磁悬浮运营线路,如长沙磁浮已经开通运营,但这些线路仅是中低速磁悬浮,时速100公里左右,中国中车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是中国全面布局高铁领先技术的标志。
青岛四方表示,目前,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已完成了集成和系统联调,5辆编组列车在厂内调试线上实现了整列稳定悬浮和动态运行,各项功能性能良好。
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青岛四方副总工程师丁叁叁介绍,此次下线的高速磁浮,是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速度级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采用成熟可靠的常导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吸力使列车悬浮于轨道,实现无接触运行。具有高效快捷、安全可靠、运能强大、编组灵活、准点舒适、维护便利、绿色环保等技术优势。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采用“车抱轨”的运行结构。行驶中不与轨道发生接触,无轮轨磨耗,牵引供电系统布置在地面,随列车位置分段供电,相邻分区只有一列车运行。青岛四方称,该车大修周期长,全寿命周期经济性好。
编组方面,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可在2到10辆范围内灵活编组,满足不同载客量需求,单节载客量可超过百人。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表示,通过建设高速试验线,开展高速磁浮综合试验和示范运营技术积累,可为中国高速磁浮的持续创新和产业化奠定基础。“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标志着已具备了推进线路试验和工程化示范的条件。”他说。
中国中车于2016年6月启动时速600公里磁浮项目研发,参与本次项目申报单位包括中国中车企业14家、其他企业30家、院校16所、科研院所5家。项目团队共计1529人,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6个。
2019年5月23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2020年6月在上海同济大学试验线上试跑,试车时速未超过50公里,属于低速运行,后经过系统优化确定最终技术方案,于2021年1月研制出成套系统并开始了6个月的联调联试。
青岛四方称,高速磁浮工程化列车开发出新头型及气动方案,解决了超高速条件下的空气动力学难题。采用激光复合焊和碳纤维技术,研制了满足超高速气密承载要求的轻质高强度车体。自主开发悬浮导向和测速定位装置,掌握了悬浮架、电磁铁及控制器等关键核心部件制造技术。同时在系统集成方面进行创新,使高速磁浮满足长途、通勤多场景运用需求,适应江河隧道、高寒、高温高湿等复杂地理气候环境。
百家争鸣
近年来,国内外几个市场流派在不同的技术方向上发力,高速磁悬浮技术研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00多年来,从普通列车到高速铁路再到高铁提速,火车越跑越快,轮轨技术始终是基石。未来,要想进一步开出超高速列车,轮轨就得分离。磁悬浮技术是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的悬浮和导向,再利用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牵引列车运行。
磁悬浮技术是指利用磁力克服重力使物体悬浮的一种技术。根据技术原理不同,磁悬浮可以分为永磁悬浮、电磁悬浮、电动悬浮、钉扎磁浮(即高温超导磁浮),电动磁浮又包括低温超导电动悬浮和永磁电动悬浮。
近年来,国内外几个市场流派在不同的技术方向上发力,高速磁悬浮技术研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除青岛四方外,中国国内有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多家机构和企业正在对该项技术进行研究,不断推出多种制式的高速磁悬浮车辆。
目前,电磁悬浮技术已通过2006年开通的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实现商业化应用,该项目采用了德国磁浮铁路国际公司技术。采用低温超导电动悬浮技术的日本中央新干线已于2014年开工建设,最高时速达505公里,预期2027年建成通车。永磁电动悬浮和高温超导磁浮技术目前均在试验线试验阶段。
2013年,美国SpaceX公司创始人、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提出“超级高铁”的设想,以“真空管道运输”为理论基础,集成磁悬浮+低真空等技术,时速可达600公里至1200公里。2020年11月8日,马斯克的合作企业维珍超级环公司首次对旗下的超级高铁进行了载人测试。当天的测试在一段500米长的管道中进行,时速最高达到了172公里,测试用时15秒。
2017年8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宣布开展了“高速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