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晚间,苏宁易购发布公告,宣布正式启动混改方案,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拟将上市公司16.96%的股份转让给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此外,新新零售基金二期系由南京新兴零售发展基金、华泰资管、阿里巴巴以及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组建的联合体。
“最终由江苏国资联合产业资本进行战投,解决苏宁面对的流动性危机是一个多赢的结果。”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苏宁易购终于有机会从持续的资金危机中获得喘息,国资加产业资本的组合也给苏宁易购的下一步带来诸多想象空间。
在接近一年的资金危机中,苏宁易购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在长达十年的互联网转型中苏宁的坚守和错失,资金引入后,苏宁易购的下一步将如何走,则是外界更为关注的。《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多位行业相关人士了解到,在解决资金危机的同时,苏宁易购已然启动了自救与内部调整。如今“靴子落地”,苏宁易购终于等到再次起跑的机会。
此番混改方案出炉,最终救场的并非曾经现身的深圳国资,也暂时平息了此前“阿里巴巴收购苏宁易购”的传言。
根据公告,张近东及一致行动人,包括电器、控股出让16.96%的股权给新零售基金二期,出让价5.59元/股。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是由南京新兴零售发展基金、华泰资管、杭州阿里妈妈软件服务有限公司、重庆海尔家电销售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TCL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等产业投资人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组建的联合体。
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苏宁易购的前四大股东将分别为,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淘宝中国、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持股、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20.35%、19.99%、16.96%、5.59%。
“对于苏宁易购,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混改方案。”市场观察人士指出,从属地原则看,江苏国资现身引入国有资本,无疑会给苏宁易购的下一步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给予更多支持。
此外,新零售基金二期出资人中,产业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双方将持续深化在用户、技术、服务、供应链、仓储物流等领域合作,助推上市公司向“零售服务商”转型的落地,提高上市公司资产和业务运营效率,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推动公司长期战略的实施落地。
“对产业资本来说,参与苏宁易购的混改也绝不是资金救场这么简单。”上述市场人士表示,尽管在互联网转型上遭遇困难,但苏宁易购的最大优势是30年在零售行业积累的商品、供应链能力,围绕商品经营形成很强的服务能力,既可以开放仓储、配送、物流等服务,更可以对外做赋能。苏宁多年来在线下发展的店面仍将是核心资产,如何将线下店面与线上运营做有效结合,提升运营效率是难点也是想象空间。
另据行业相关人士透露,苏宁易购对新资本进入持开放态度。“新的投资者进来以后已经是用钱来投票了,一定会对苏宁易购经营负责。苏宁易购一贯的想法就是不会为了短期的报表利润,而是要赢得未来。新资本进来以后一定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不仅考虑到未来也要考虑到眼前的问题。”
年满三十的苏宁仍然是中国现代零售史上的传奇。从1990年张近东辞职下海算起,苏宁一共经历了三次惊心动魄、没有参照物的“创业”。
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大多数企业都忙于收缩业务,张近东却决定从专业零售转型综合连锁零售。“当时要一下子砍掉占50%的批发业务,很有点儿破釜沉舟的意味。”经历了第二次创业,苏宁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综合连锁零售企业之一。第三次创业则是从2009年开始的主动拥抱互联网,探索全新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零售模式,张近东正式提出苏宁要做“沃尔玛+亚马逊”的模式。
决定全面转型线上线下的第二年,2010年苏宁以1562亿元全年销售额成为中国零售之王。
从2009年到现在,苏宁经过了漫长的互联网转型,现在评判对错还为时过早,但伴随资金危机,深层次的困难与问题也浮现出来。
“经过十年的电商发展,苏宁的零售网络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70%的销售都转到线上。从商品种类看也是名列前茅的,从过去单一的家电3C拓展到母婴、超市百货等全品类。放在全球,没有一个过去纯线下的大型零售企业能够快速地打造线上平台,并且实现整个销售结构的完全逆转、以及品类的丰富。”行业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过去十年间,尽管互联网对实体零售线冲击很大,但苏宁在销售用户等方面取得了高速增长,客观地讲,苏宁过去十年的基本转型成果是有的。”与此同时,苏宁也必须面对两个方面的现实问题,一是苏宁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没有引领行业,没有在整个行业里起到占有比较重的分量;二是,苏宁十年零售发展在全渠道的零售过程没有体现出经营性盈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十年发展过程中主观上讲学习、消化的速度稍微慢了一点,影响了苏宁的发展节奏。”上述人士表示。
更重要的是苏宁在这十年发展中遇到的竞争是两种不对称的行业竞争。从线下零售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