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6月30日,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DIDI”。其发行价为14美元,开盘价16.65美元,较发行价上涨18.9%。盘中股价最高升至18.01美元,涨幅达28.6%,总市值一度冲高到860亿美元。此后一路收窄涨幅,上市当日,滴滴股价报14.14美元,上涨1.0%。7月1日,滴滴股价大涨,截至收盘涨15.98%,报收16.4美元,总市值786亿美元。
沉淀9年之后,在出行领域,滴滴再次进入一个新篇章。
滴滴的故事是从北京的街头开始的。2012年的一个冬夜,下着鹅毛大雪,程维和好多人一起站在长长的队伍里等出租车,浑身冻透,瑟瑟发抖,大家都越来越焦虑。
“那天晚上很特殊,我其实没那么沮丧,因为我已经有了一个计划。那一年,我们的滴滴出行APP上线了,目标很简单,就是为了减轻大家打车时的痛苦。”程维说。
出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经过九死一生的拼杀,滴滴突破重围,实现了出行线上化、交通工具共享化,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
6月11日,滴滴正式向SEC递交了IPO招股书。招股书显示,滴滴的业务涵盖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车服、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服务。
截至2021年3月,滴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约4000多个城镇开展业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
从单量和交易额来看,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平均日交易量为4100万单,全平台总交易额为3410亿元人民币。
递交招股书后,这家公司的股权架构也清晰展现在公众面前。招股书显示,IPO之前,滴滴创始人、CEO程维持股7%,联合创始人、总裁柳青持股1.7%。根据中概股常规的同股不同权的安排,程维柳青合计拥有超过48%的投票权,包括程维柳青在内的滴滴管理层拥有超过50%的投票权。
值得注意的是,最大股东软银委派的董事会成员KentaroMatsui将在滴滴上市时辞任董事,这意味着软银将退出滴滴董事会。
程维曾总结过滴滴成功的要素,其中一条是不断归零。上市之后,滴滴又要从零出发,而未来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国际化与自动驾驶。
招股书提到的募资用途,写得明明白白,滴滴计划将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约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剩余部分可能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等。
而这一切,都在程维几年前就画好的蓝图上。对于滴滴来说,方向对了,目标还会远吗?
滴滴终于IPO
递交上市招股书后,程维、柳青发布《招股书创始人信》,提到了那段至暗时刻。
2018年,滴滴顺风车发生两起恶性安全事件,良好的发展势头被打断。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滴滴被迫降速,收缩战线,高增长以及IPO计划被搁置在了一边,安全合规成为了全公司的重心。
“我们做出了困难而正确的决定。我们不惜以全年的增长为代价,把精力和重心都放在一件事上——做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去搭建安全保护体系,保障司机和乘客的安全。”《招股书创始人信》中提到。
此后,自2018年9月4日,滴滴开展安全攻坚,一年事件内上线、更新了20余项安全功能,覆盖行程前、行程中、行程后全过程。滴滴还建立了一个基于线下的“SWAT”小组,可以在几小时内到达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对当地发生的安全事件作出反应。
做了这些之后,平台上每百万次乘车的犯罪事件数量大幅下降,车内纠纷和交通事故数量也大幅下降了。
经过多年修炼内功,滴滴终于熬过了那段黑暗的岁月,并递交了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其中,自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国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活跃司机。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国出行拥有1.56亿月活用户,中国出行业务日均交易量为2500万次。
从单量和交易额来看,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平均日交易量为4100万单,全平台总交易额为3410亿元人民币。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3年时间内,平台司机总收入约6000亿元人民币。
营收方面,滴滴在2018年、2019年、2020年收入分别为1353亿元、1548亿元、1417亿元,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收入为422亿元。滴滴的收入由“三大业务”构成,分别是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
其中,公司收入90%以上来源于中国出行业务,虽然自2018年起中国出行业务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但其地位仍无法撼动。以2020年为例,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是1336亿元、23亿元和58亿元人民币,收入占比分别为94.3%、1.6%和4.1%。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除了贡献超90%营收外,还是公司目前唯一盈利业务。国内出行业务在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