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非洲猪瘟影响,中国养猪业格局重塑,头部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的排序近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2021全年过半,在猪价连跌20余周的背景下,养猪业现有的行业格局进一步夯实。
东兴证券研报称,从中长期来看,扩规模抢市占仍是行业变革主线,市占率提升有助于企业蓄力下一轮周期,带来更高的业绩弹性。
养猪业行业格局的重塑
继2020年成功上位成为新任“猪王”以来,牧原股份(002714.SZ)今年以来持续保持着高速出栏量的态势。从2021年1~5月生猪销售数据来看,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达到1396.2万头,已占2020年全年(1811.5万头)的77.1%。
正邦科技(002157.SZ),以541.1万头稳坐第二。新希望(000876.SZ)(381.5万头)、温氏股份(300498.SZ)(367.6万头)、天邦股份(002124.SZ)(153.2万头)分列第3~5位。
一骑绝尘的“猪王”生猪出栏量,接近第二三四五之和。
今年以来猪价急跌,资本市场对上市猪企的盈利预期大打折扣,连带着上市猪企的市值也跌去了几百个,甚至将近2000个“小目标”。以牧原股份为例,2021年2月,公司市值创下历史高位,逼近5000亿元,如今跌至3282.57亿元(6月29日数据)。这意味着仅4个月时间,市值就蒸发了1800亿元。
曾经的创业板市值“一哥”温氏股份,则从2000亿元的历史高位,到如今跌破千亿关口,市值915.87亿元(6月29日数据),已然腰斩。
以6月29日数据对比前后两任“猪王”,牧原的市值等于3.58个温氏。两家企业的变化,正是非洲猪瘟在中国暴发后所激荡起行业巨变的一个缩影。
地处一南一北,且都从事生猪养殖,由于牧原、温氏两家公司的养殖模式不同,上市后经常被拿来横向对比。
在非洲猪瘟之前,温氏股份的出栏量久居行业首位,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该公司总部位于广东省,创立于1983年,于2015年11月上市,从公司创立到敲钟上市,经历了32年。与之对应的牧原股份,总部位于河南省,创立于1992年,于2014年1月上市,从公司创立到敲钟上市,经历了22年。
牧原股份上市之初,与温氏股份根本不在同一量级,难以与之匹敌。对比2015年生猪出栏量,温氏股份1535万头,牧原股份仅有191.9万头,二者差距达到8倍。到2018年,温氏股份生猪出栏量增长了45%,达到2230万头;牧原股份增长了473%,飙升至1100万头,二者差距已然缩小至2倍。在这两家上市公司均成为出栏量千万量级的养猪巨头之后,行业内形成了“南温氏、北牧原”的“双子星”格局。
然而,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中国,掀起了中国养猪业格局剧烈动荡的序幕。
受非洲猪瘟的冲击,2019年温氏股份生猪出栏量首度出现下降,不过1851万头的规模仍是行业第一;牧原股份下降幅度不明显,以1025万头的规模居于行业次位。从净利润来看,养猪又养鸡的温氏股份明显好于只养猪的牧原股份,前者140亿元,后者61亿元。无论是出栏量还是净利润,温氏股份仍然还是毫无争议的“猪王”。
2020年是新旧“猪王”短兵交接之年。从生猪出栏量来看,牧原股份1811.5万头,温氏股份955万头;从净利润来看,牧原股份274.51亿元,温氏股份74.26亿元。单以生猪出栏量来衡量,牧原股份以接近于行业内第二、三名之和的成绩单。
不过,让行业大跌眼镜的是,在全年头部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实现明显增长,甚至部分企业实现倍增的背景下,唯有温氏股份较前一年几乎腰斩,仅相当于2018年的42.8%。与此同时,疯狂扩张的正邦科技达到955.97万头,以1.42万头的微弱优势领先于温氏股份,坐上了第二把交椅。
温氏股份首次失去第一,就跌落至行业第三,也因此被外界调侃为“2020年最悲伤的一头猪”。
今年前5个月的生猪出栏量,牧原股份的行业首位度得到进一步巩固,正邦科技稳坐第二位,新希望夺得第三位。但在绝大部分猪企同比出现三位数增长的情形下,温氏股份进一步下降8%,跌落至第四位。
扩规模抢市占成为行业变革主线
“跌跌不休”是今年上半年猪价的主旋律。连续超过20周的下跌,饲料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让养猪业利润遭遇前后夹击。猪价下行,根本上是供过于求的局面并未反转。需求端方面,终端市场无明显改善迹象。而在供给端,集团企业产能持续释放,压栏和二次育肥猪大量出栏,市场供给充足,拖累整体猪价。
猪价一路高涨之时,养猪业整体欣欣向荣;待猪价下行之际,养猪业也开始出现分化,有的继续扩规模抢市占,有的放慢速度待价而沽。在中国养猪业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也可以理性看待前后两任“猪王”的养殖模式。
区别于国际上养猪业发达国家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模式,中国养猪业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农户”代养模式,另一种是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自繁自养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是中国养猪业现实国情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基于养殖效率考虑,中国存在数千年的散养模式,逐渐转向规模化工厂化养猪。然而,养猪在解决农民就业、扶贫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散户养殖群体一直顽强存在。所谓“规模化养殖”,在中国,以年出栏500头为标准。低于这一标准,就被称为“散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