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迈瑞医疗”/“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公司业绩保持高速增长,净利增速均高于营收。公司2020年分别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210.26亿元、66.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00%、42.24%,主要受益于新冠疫情拉动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加速增长;2021年一季度分别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57.81亿元、17.15亿元,分别同比上涨21.93%、30.59%,业绩超预期,IVD(体外诊断)业务重回增长引擎。
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均保持在较高水平,鉴于医疗器械行业无明显的专利悬崖,产品生命周期较长,随着公司研发成果不断转化,产品后续增长动能强劲。
外部环境层面,全球医疗新基建助力医疗器械市场加速扩容,叠加我国政策层面对国产医疗器械的支持,迈瑞医疗作为国内医疗器械龙头,有望率先成为世界级的医疗器械公司,实现其“五至十年进入全球市场前20名,用更长的时间进入前10名”的目标。
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驱动业绩高增长IVD、医学影像迎来反弹
迈瑞医疗成立于1991年,于2018年在A股上市,为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以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中最全的产品线,主要产品覆盖三大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2020年这三大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7.59%、31.61%、19.96%,毛利占比分别为49.80%、29.06%、20.33%。
公司三大业务领域全面覆盖高中低端市场需求,品类丰富。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为公司传统核心优势业务,包括监护仪、除颤仪、麻醉机、呼吸机、心电图机、灯床塔等产品,以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OR/ICU)整体解决方案等;体外诊断领域产品主要包括血液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等,以及针对疫情推出的新冠IgG/IgM抗体检测试剂产品;医学影像领域产品包括超声诊断系统、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和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多个产品全球领先。西南证券研报显示,公司的监护仪和麻醉机均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市场地位,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过10%,已成为公司彰显全球竞争力的标杆产品;灯床塔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七,地位突出;呼吸机作为起步业务,2020年借助疫情实现大幅放量。
此外,公司产品终端市场覆盖广,应用于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市场,公司产品覆盖中国近11万家医疗机构和99%以上的三甲医院,包括全国知名的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瑞金医院等。
近三年来,公司业绩持续高质量增长。2018年-2020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37.53亿元、165.56亿元、210.26亿元,分别同比上涨23.09%、20.38%、27.00%;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7.19亿元、46.81亿元、66.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3.65%、25.85%、42.24%,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且同期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40.35亿元、47.22亿元、88.70亿元,净现比分别为1.08、1.01、1.33,盈利质量较高。
其中,2020年业绩的高增长,主要受益于新冠疫情拉动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加速增长,以及国内疫情控制较好后,医学影像和IVD需求回升所致。具体来看,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营收同比大增54.18%至100亿元,作为疫情期间需求量最大的业务领域,旗下的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以及瑞智联IT解决方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21年一季度,公司业绩表现超预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81亿元,同比增长21.93%,归母净利润17.15亿元,同比上涨30.59%,扣非净利润16.96亿元,同比增长35.35%,净利润增速超营收增速,主要系毛利率同比增加0.51个百分点至65%,四费率同比降低2.11个百分点至32.80%,其中,销售费用率减少3.57个百分点至16.46%。
西南证券分析道,2021年一季度监护线预计增长15%以上,受益于国内医疗新基建和常规产品恢复,后续有望实现双位数增长;IVD线增长40%以上,重回增长引擎;影像线增长低个位数,后续有望持续复苏。
研发成果不断转化后续增长动能强劲
医疗器械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企业综合研发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器械产品存在较多的以代际升级为主的“渐进式创新”,企业需要持之以恒的改进产品,是跨学科、综合性、持续性高投入的医疗赛道。
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在体量上为2020年A股已上市器械公司中研发投入唯一超过20亿元的公司。2018年-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4.20亿元、16.49亿元(+16.15%)、20.96亿元(+27.04%),占同期营收比例分别为10.33%、9.96%、9.97%。同期,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2258人、2508人、3070人,占比分别24.45%、25.54%、25.94%,均在逐年增长。2021年一季度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2.10%至5.88亿元,费用率达10.17%。
公司采取自主研发模式,目前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设有九大研发中心,分布在深圳、武汉、南京、北京、西安、成都、美国硅谷、美国新泽西和美国西雅图。
公司研发重点布局监护线的智能化和整体解决方案、IVD的自动化和流水线、超高端和专科彩超、微创外科、兽用器械等领域。2020年,公司推出了一系列能为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