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大象转身":剑指"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
时间:2021-04-19 14:23:16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后,新能源市场发展备受瞩目,一大批企业纷纷布局。

2021年4月1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股份”)在中国石化总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以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为指引,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全方位协同,在分布式光伏、光伏+绿氢、化工材料等多领域形成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拓清洁能源应用市场。

中国石化董事长张玉卓表示,未来,中国石化将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隆基股份作为光伏领域最专业的企业,与隆基股份的合作将能充分发挥双方优势。

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

氢能被业界称为清洁能源的终极形态。在走向“碳中和”的背景下,探索氢能发展的新业态,无疑已经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中国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化率先转型,并将氢能定位为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

早在2019年7月,中国石化广东石油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建成。据悉,这是中国首座集油、氢、电能源供给及连锁便利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网点,日加氢能力500千克。此后,中国石化在氢能产业布局方面频频发力,先后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恩泽基金、康明斯中国等达成合作,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对于此次与隆基股份达成的战略合作,张玉卓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中国石化将推动形成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油品、现代化工为两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未来,中国石化也将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石化在全国拥有3万多座加油站。面对能源行业和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大势,如今中国石化正加快从传统油品销售向“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目前,中国石化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氢能源供应商之一,氢气年生产能力超过35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

“为了解决制氢方面的难题,中国石化利用强大的研发优势,在制氢储氢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张玉卓表示,公司在快速发展蓝氢(工业副产氢)的同时,还积极布局绿氢(可再生能源制氢),打造绿色洁净、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往,以电解水制氢为路径的绿氢面临着成本高、规模小等问题。而这一难题正在随着我国光伏行业的迅速崛起而改善。

“随着近些年光伏度电成本快速下降,使得低成本的光伏制氢成为现实。”业内人士说道。

据了解,中国石化在新疆、内蒙古、山东等多地布局风电光伏制氢项目,因地制宜创新采用并网不上网等技术模式,探索反应堆最佳效率控制系统,打造绿氢示范项目。

张玉卓表示,“隆基作为光伏领域最专业的企业,在新能源领域有深厚积累,与隆基的合作将能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在新能源产业各个环节深度协同和发展。希望未来两家企业能够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渠道,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氢能与光伏的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氢能可以认为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最佳途径。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能源利用的充分性方面,氢能大容量、长时间的储能模式对可再生电力的利用更充分;从规模储能经济性上看,固定式规模化储氢比电池储电的成本低一个数量级;在与电池放电互补性上,氢能是一种大容量、长周期灵活能源;此外,氢能制运储方式灵活,有长罐拖车、管道输氢、长途输电结合当地制氢等方式。

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表示,过去这些年,隆基的发展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这个过程中也引领了光伏产业的产品转型和度电成本优化。隆基与中国石化此前已进行了多次交流与合作模式探讨,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未来隆基也将在光伏、氢能等领域全力协助中国石化进行低碳化发展。

万亿市场前景可期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使光伏、风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国内,氢能已成为热门赛道,不仅企业争先布局,各地政府也已着手规划当地的氢能产业发展。

根据各省份“十四五”期间涉及氢能的规划,目前至少已经有23个省份(包括省份下城市)提出了氢能布局,计划打造氢能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京津冀、华东、华南以及华中四个区域性产业集群。

4月7日,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在2023年前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到2025年,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车累计推广突破1万辆,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具体目标。

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产值。另据中国氢能联盟方面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不过,另一方面,虽然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