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网络安全行业龙头奇安信(688561.SH)披露上市后第一份年报,亦是向市场递交了上市以来第一份正式的成绩单。
2020年,奇安信的营收规模创国内网安行业新高;而在如此大的收入基数上,奇安信仍保持了行业领先的成长速度。这个网安龙头的成长性再得到验证。
年报中,还有什么信息值得一读?
一、财务角度:保持高速成长,
经营质量指标全面提升
回顾过去,自2014年成立以来至2019年,奇安信处于“快速上规模”的阶段。2017年-2020年,奇安信实现营收分别为8.21亿元、18.17亿元、31.54亿元,三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超95.98%,位居行业第一。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除了奇安信以外,增速最快的为A公司,其增速为48.10%(此增速还是建立在较低的基数上)。过去数年,奇安信处于高增长的弯道超车阶段,成为资本市场瞩目的黑马。
而自2020年起,奇安信的战略部署有所调整,步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第一年,就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尽管疫情影响项目推进进程,2020年,奇安信仍实现营业总收入41.61亿元,营收规模创国内网安行业新高,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营收增速达31.93%,亦领先于同行业,延续了此前的高增长态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一阶段不同,2020年奇安信的经营质量明显提升,各项指标都显示公司正从发展阶段步入收获期。
经营质量的提升,首先体现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公司的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硬件及其他的较低毛利板块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21.83%降至2020年的16.51%,毛利率因而从2019年的56.72%提升至59.57%。此外,规模效应显著,期间费用下降。由于2017-2019公司处于业务拓展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费用进行市场拓展,因此期间费用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2020年,公司期间费用增速明显放缓,销售费用率与管理费用率同比分别下降3.73和2.24个百分点;随着公司研发平台的建设及大规模应急响应中心的建设基本到位,以及营收基数的扩大,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值亦下降。
另外,人均创收的明显提升,亦是步入收获期的重要指标。2020年,奇安信的人均创收显著同比提升16.68%。一般而言,由于技术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高素质研发人员保证产品竞争力,因此人均薪酬较高。但与之相对的,在产品尚未成熟之前,人均创收未必能够体现出优势;但产品一旦进入成熟阶段,人均创收将有明显提升。
更重要的是,奇安信的净利润与资金面明显改善。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为-3.41亿元,亏损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38.38%,归母净利润-3.34亿元,亏损较上年同期减少32.4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8.19%。
在该年报前,资本市场对奇安信的最大分歧点,是公司何时步入收获期,亏损是否能收窄。靓丽的财务数据可消除相关方面的顾虑,此外年报还释放出明显的积极信号:公司经营质量快速提高,或已至收获期。
二、业务角度:新赛道产品增长强劲,
“优秀产品+服务化转型”形成正循环
拆解收入结构来看,公司收入来源于产品与服务两大类。奇安信是国内领先的企业级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其产品和服务都具备技术领先性和较高的市场影响力。
多年以来,奇安信已经打造出较强的产品矩阵。一方面,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列。根据IDC和赛迪的报告,2020年公司在安全分析和威胁情报市场份额和终端安全软件市场份额排名第一,2019年公司在安全资源池市场份额、终端安全检测与响应市场份额、终端安全软件市场份额、云安全市场份额等多项领域获得第一。另一方面,公司实现了全领域覆盖。根据2020年安全牛发布的第七版中国网络安全行业全景图,公司的产品线覆盖全部15个一级安全领域和71个二级细分领域,是入围该全景图细分领域最多的网络安全企业。
而从具体数据来看,2020年公司的核心产品皆呈现高成长性。网络安全产品收入同比增长34.72%,网络安全服务收入同比增长75.89%。其中,IT架构安全防护产品实现爆发式增长,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新赛道产品增长迅猛,营收同比增长超过60%,反超网络安全产品,占主营产品收入比例接近6成,成为公司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新赛道产品以数据安全检测与管控、零信任安全、应用开发安全、云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为核心。其中,数据智能安全检测与管控品类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当中的态势感知与安全运营平台、APT检测与响应,以及SaaS智能安全防护与威胁情报(订阅式)平台产品,两大板块的合计收入皆同比增长超50%。以零信任安全、应用开发安全、安全取证为主的IT架构安全防护产品整体实现营收超过3亿,整体增长率在翻倍以上;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发布了安全态势、安全监测、主机防护三大类新产品,以工业安全集中管理为中心的综合方案初显成效,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同比增长接近30%。
整体来看,各项核心新兴产品增长强劲,而部分传统品类占营收的比重在收缩(传统品类代表了较低的盈利能力),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收入规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