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与一位95后小伙伴出差,住宿安排在一家快捷酒店。
但当晚这位小伙伴就表示了不满:洗漱的牙具粗糙,牙膏看上去很low,甚至还是令人恶心的绿豆味。
年长几岁的人就能猜到,他说的是两面针。
要知道,这个品牌曾是中国牙膏第一品牌。自1986-2001年,两面针连续15年产销量排名国产品牌第一。但而今,“一口好牙两面针”却成为了Z世代眼中的杂牌货。
其中滋味不言自明。
行业龙头惜败外资品牌
1980年,两面针诞生,并研发出中国第一支中草药牙膏。1985年,这个品牌的产销量均突破1亿支。
可惜快速的增长,无法说明两面针的能力。就像陈春花所言,中国企业那些年的增长,更大程度上来源于市场的紧缺,而不是能力。
之后的30年,中国企业从零做到全球市场,在实践中创造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但仍有一种不安高悬。对于市场自然增长所带来的机遇,中国企业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接,它们只是在这个要素的增长中获得了一个发展的空间。
换句话说,是市场造就了企业,而不是企业造就了市场。
两面针不过是这场时代洪流下的一条大鱼。在1985年之后的15年里,这个品牌凭借“中药护龈”的产品,和“一口好牙两面针”的广告词一骑绝尘,霸榜牙膏行业TOP1。
这期间,两面针获得了扩大规模的能力、控制成本的能力、销售的能力。可这些基本属于生存能力,而非经营能力。从表象上来看,两面针对于供应链体系主导、投资和技术形成的价值链主导等问题,都还没有涉及过。
简单的“生产—销售”的生意,在外资品牌的到来后便没有了竞争力。
1992年,高露洁棕榄在广州经开区拿到3万平米的土地,建设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工厂。
1994年,联合利华与上海白猫股份达成协议,通过永久租赁的方式拿到中华牙膏的品牌经营权。
1996年,宝洁旗下知名防蛀牙膏Crest来到中国。为在中国市场快速建立品牌心智,它还为自己取了一个典雅的中文名——佳洁士。
这些品牌一到来,就是夹杂着上游生产、供应体系的运作,甚至资本、技术的循环价值链。辅以洋气的产品理念和HBG式密集的广告投放,两面针被打得措手不及。
21世纪初,两面针的品牌就出现了老化的迹象。时髦的90后一代开始觉得这个牙膏不够Fashion,接地气的“一口好牙两面针”,也同廉价、低端挂上了钩。
到2004年,两面针的A股IPO向外界公布了这个行业多年来的真实状况。
数据显示,当时两面针的产销量突破了5亿支,市场占比达到13%。但遗憾的是,从行业排名来看,两面针从2001年开始就不敌佳洁士和高露洁,只能屈居第三。
中国市场牙膏第一品牌,也慢慢成为了国产牙膏第一品牌。
上市为两面针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但没有挽回下滑的颓势。2006年至今,两面针的盈利水平一直堪忧,扣非净利连年为负。
扣非净利,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在过往14年里,但凡两面针有些盈利都是靠非经常性损益贡献,比如转点子公司资产、抛点手里的股票,或是卖个楼。
而早在2008年,中国牙膏市场67%的市场份额,都已经被佳洁士、高露洁、黑人、中华4个品牌瓜分。两面针的市场占有率仅有为1.7%,甚至低于纳爱斯和冷酸灵。
一代民族品牌欲振乏力。
多元化拖累牙膏主业
总结两面针的陨落,依旧是陈春花那句话,仅有生存能力没有经营能力。
这类企业有一个共性,羸弱的经营能力无法持续推动主业增长时,他们就会复制生存能力,去通过资本的力量实现多元化布局。
两面针亦是如此。2004年,两面针作为国内日化行业首家挂牌上市的企业,募集到资金6.57亿元。
此后,一场多元化投资就开启,频繁涉足旅游用品、房地产、蔗糖制造、日化、巴士、药业种植、卫生用品、造纸、进出口贸易……
到后来,两面针还拿出1.5亿用于申购新股、投资证券和基金,投资2.62亿参与中信证券的配股并获得新增股份350万股,2亿元参股南宁市商业银行,1000万参股柳州银行,2亿参股北湾银行等。
10年之后,两面针不再只是牙膏品牌。其牙膏业务的销售收入当时仅有1.06亿,占总营收不足10%。
在资本市场,连续亏损两年就要戴ST帽,但主营业务如此难堪的两面针从未有此尴尬。
每年要出财报之前,两面针总会有些动作,通过现金收入粉饰光鲜的业绩。比如第一次险被ST的2010年,两面针就是卖了中信证券800万股,换了1亿人民币,打平前三季度亏损的4000万后,居然还倒赚6000万。
当年,两面针就提出二次创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旗下布局的“八大产业”协同发展。
可惜的是,口号喊得响,业绩却并不美丽。
造纸公司两年亏损额度超过1个亿,房地产公司收入100来万,却亏了200来万。就算是毛利高出天际的蔗糖业务,突然也下降了26.29%,造成超3500万的损失。
诸事不顺,似乎只要与两面针有点关系的项目,都开始陷入亏损的泥淖。
这依旧是两面针缺乏经营能力所导致的。表面上看,两面针涉足八大产业规模巨大,但从本质来讲,这家公司还不知道真正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