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获悉,专注东南亚市场的新零售科技企业BLUE已经获得了来自蚂蚁集团及愉悦资本等老股东的加码注资。
36氪出海曾报道过这家公司。BLUE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科技新零售企业。目前,公司有BLUEmart和BLUEpay两个主线业务。BLUEmart是一个线上+线下的新零售平台,线下的表现形式为自动售货机。线上,消费者可通过手机APP在虚拟货架下单,并在线下提货点实现自提。BLUEpay是Blue开发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可帮助用户完成在BLUEmart上的交易。
东南亚消费者对于自动售货机内的常见品类--零食及饮料有着极高的需求。尼尔森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两个国家人日均饮料摄入分量是中国人日均饮料摄入分量的10倍左右。此外,东南亚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公开资料显示,印尼雅加达的人口密度高达3.76万人每平方英里,而曼谷的人口密度也达到1.37万人每平方英里,大大高出中国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这都是自动售货机在东南亚主要城市落位的有利条件。
相较于中国的自动售货机,BLUE在东南亚布设的机器还承担了交易数字化,普及移动支付的作用。目前,东南亚银行业的渗透率仍然较低,大部分国家处在实现无纸化交易的早期阶段。为了帮助东南亚居民实现从现金交易到无纸化交易的跨越,BLUE用户直接使用现金为个人账户充值,然后通过支付工具付款。这样BLUEmart自动售货机就成为了为移动支付工具充值的入口。除了支持自研的BLUEpay工具,BLUEmart还支持Truemoney、Dana等本地第三方支付工具。
在供应链层面,BLUE创始人、CEO陈锐介绍,BLUE为保障线上线下货架信息打通,建立了东南亚第一套全数字化的智能零售终端,该终端可以准确探知各售货机点位的库存深度,帮助运营人员及时获得库存信息,实现动态经营管理。而在线下,BLUE也通过自建和合作等方式重资产方式建立了地推、仓储、配送团队,实现了对每一台自动售货机的及时管控和维护。
在渠道层面,BLUE除了在常见的人流密集区域(商场、学校、工业区等)布点,还考虑到了东南亚独特的市场环境。BLUE采用从重到轻的经营模式,同行业客户、本地小店和运营商积极合作,在终端系统、运营、供应链等板块都建设了标准化且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的服务体系。
为了保障BLUE能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BLUE把所有在售的SKU分成高频(食品、饮料类)、中频(日用品)和低频(美妆、3C等)三类,小金额、高频购买产品直接进入售货机出售,而中低频消费、客单价较高的品类则使用虚拟货架渠道发售。
BLUE在印尼雅加达和泰国曼谷已布设上万台自动售货机,注册用户近1,400万人。据陈锐介绍,BLUE的自动售货机业务UE(UnitEconomics单位经济效益)已经回正。疫情期间,人们对于无接触服务的偏好带动了BLUE售货机的业绩增长。未来,BLUE还将在印尼万隆以及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拓展市场。
BLUE也得到了所在国政府的重视。近日,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驻广州总领事谷丹多专程到访BLUE深圳研发中心,政府与企业就公司业务和未来合作进行了广泛探讨。
BLUE创始团队来自华为和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公司曾于2015年获得来自空中网的百万美金级天使轮融资,2016年获得来自嘉御基金和愉悦资本联合领投的千万美金级A轮融资,于2018年获得来自源码资本领投,愉悦资本和嘉御基金跟投的数千万美金级B轮融资。2019年,BLUE完成了由蚂蚁集团领投,愉悦资本跟投的C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