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在广州市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国资委副主任崔彦伦表示,支持越秀集团重组广州国投并成立新的信托公司;积极盘活信托牌照资源,解决沉积近2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那么,21年前,中国第二大信托公司,被形容为“不沉的航空母舰”的广国投信托是如何破产的呢?政府为什么不承担其债务?不本文一一揭秘。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国投)破产案是中国首例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案;
广东国投破产案是人民法院受理破产财产标的最大的破产案;
广东国投破产案是涉外因素最明显的破产案;
广东国投破产案是第一例中国法院关于破产的裁定在域外得到承认的破产案;
广东国投破产案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出明传要求全国法院予以配合支持审理的第一例破产案;
……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法官在这起轰动世界的破产案中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历史,不会忘记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巨大功绩;历史,也终将铭记这一刻:2003年2月28日12时15分,历时四年之久的广东国投破产案宣告正式结案。
一、广东国投“触礁”
回首广东国投的发展史,让人欢心,让人痛心,让人揪心,让人触目惊心。任何一个了解广东国投历史的人都会百感交集。
广东国投是1980年7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企业法人,注册资本人民币12亿元。1983年被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享有外汇经营权,1989年又被国家主管机关确定为全国对外融资窗口。
广东国投在广东改革开放的上个世纪80年代起过重大作用,是在海外有一定影响的金融机构,凭借其“窗口公司信用”在世界范围融资,为广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80年代末期,广东国投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逐步从单一经营信托业务,发展成为以金融和实业投资为主的企业集团,形成了一批如广东国际大厦、江湾新城等优质资产。十几年来,广东国投通过在国际上发行债券、贷款、担保、参股、投资租赁等方式,兴办和支持了一批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为广东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广东国投最辉煌的时候,资产多达上百亿,其标志性建筑——广东国际大厦高达63层,一度被认为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1993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分别将广东国投评为BAA1和BBB的信用等级,与国家主权评级比肩而立。1994年5月,该公司总裁黄炎田的照片登上了美国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杂志《商业周刊》的封面。
广东国投,被形容为“不沉的航空母舰”。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在广东国投繁花似锦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加快推进政企分离改革的步伐,公司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特别是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同年11月,国务院召开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主题就是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加强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立了各级政府对自己的金融机构负责、谁借钱谁还债的责任制度。当时被形象地称为“谁的孩子谁来抱”。
但广东国投没有顺应这一重大转变,去改革完善其经营管理机制。在世界范围融资和国内引资揽存后,其仍然漫无节制地向省内外、境内外和国内外500多家债务人发放贷款近130亿元,又没有严格审查这些债务人的资信和偿债能力。当他们不能偿还广东国投的债务时,就导致广东国投发生了严重的外债支付危机。
然而,外因只是冰山的一角,广东国投在内部经营管理上的混乱却使这座冰山逐渐浮出水面。在一份清算报告中,对其管理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评价:
机构管理混乱。层层乱设公司,且放任不管,是原国投管理混乱的突出表现,国投破产后,其负责人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子公司;
业务经营管理混乱。80%以上借款人的营业执照、财务报表、还贷记录不全;
账务管理混乱。会计计账簿许多无凭证附件,业务台账不完整;
资金管理混乱。违反金融管理法规,超业务范围吸收居民存款,高息吸存,高息放贷,贷款审批制度形同虚设;
境外企业管理失控。原国投参股20%,投入2680万美元的纽约广东财务公司,3年未提供任何财务报表,2年不开董事会,派驻多年的副总经理对公司财务竟毫不知情;美洲公司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账簿,只有一个银行现金收支账;原公司副总经理1992年到美,已生三个孩子,连买尿布的钱都在公司报销,总部无人过问。其他境外公司都严重资不抵债;
证券业务管理混乱。证券业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监督制度,普遍存在违规运作;
外债管理混乱。总部4次出具安慰函,用香港分公司名义发行浮息票据,逃避外管部门的外债审批和登记等。
这一连串令人触目惊心的非正常状况,无不表明广东国投这艘“航空母舰”已经被腐蚀得锈迹斑斑,其触礁沉没的悲剧命运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管理的混乱又孳生了“蛀虫”,啃咬着本来就不堪一击的企业。受贿、违法发放贷款等犯罪行为更加加剧了企业的生存危机。
1998年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布公告,宣布广东国投因不能清偿到期巨额内外债务予以关闭。在随后依法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