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上市之际,绕金融监管与创新的议论却愈演愈烈。昨晚的一系列变故,对上市前夕的蚂蚁来说,刀刀致命。
11月3日晚间,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因蚂蚁集团高管被约谈以及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决定暂缓蚂蚁的上市计划。50分钟后,港交所也跟进发文称,暂缓蚂蚁集团H股上市,并表示将尽快公布有关蚂蚁集团暂缓H股上市及退回申请股款的进一步详情。
一路狂奔的蚂蚁集团,紧急按下暂停键。
此时,距离蚂蚁集团正式敲钟只剩36个小时。
网上流传的一张图片显示,蚂蚁集团上市敲锣现场已经准备完毕,但原本应该热闹彩排的现场,此时略显冷清。
从一路“开挂”狂奔上市,到上市前夕被紧急叫停,这只即将在中国A+H两地上市、完成全球最大的IPO的巨型蚂蚁如今可能真的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忙得团团转。那么,接下来,市场会如何评估蚂蚁集团的价值?拐点之下,金融科技行业又该何去何从?
狂奔上市的蚂蚁突遭监管重拳
“我们会和蚂蚁集团一起,积极的配合和拥抱监管,我们相信蚂蚁的同学,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能力把工作落实好。社会希望我们更好,我们也必须用一如既往的努力实现和超越社会的期望,这是我们的责任。”
3日晚23点左右,阿里巴巴集团对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作出回应,称会和蚂蚁集团一起,积极的配合和拥抱监管。蚂蚁集团也发布《致投资者》的信,称由于上市暂缓,“深表歉意”,将“妥善处理好后续工作”。
在此之前,央行网站公布的一份《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引发业界关注,该文件明确界定了什么是网络小贷,以及网络小贷可以做什么等问题。
比如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主体为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小贷公司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开展网络小贷业务;跨省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经营许可证自颁发之日起,有效期为3年等条款,均使蚂蚁集团的核心业务受到很大影响。
而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集团正是通过两家小额贷款公司,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来经营“花呗”和“借呗”的业务。上述《办法》在业务准入、业务范围和基本规则、经营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作出规定。
更令蚂蚁集团雪上加霜的是,四大监管部门对包括马云在内的蚂蚁高层进行了约谈,彼时,网络上传言四起,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解读是因为马云此前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了争议言论。
如果回顾蚂蚁的上市时间表,可以发现,这家公司是一路开“挂”狂奔上市的。
7月20日,蚂蚁集团“官宣”启动上市计划,表示将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时上市;一个月后,蚂蚁集团同时向上交所和港交所递交招股书,8月25日,上交所受理蚂蚁集团科创版上市申请;9月18日,蚂蚁集团成功过会,从正式递交招股书到过会,蚂蚁集团用时25天,仅次于中芯国际(19天)。
10月21日,证监会同意蚂蚁集团在科创版IPO注册,10月29日,蚂蚁集团便已开启线上线下同步申购,并确定将在11月5日正式上市交易。
从宣布上市计划,到提交IPO申请,再到一周前的申购潮,蚂蚁集团仅仅用时100天,这种上市速度,引发行业内外阵阵惊叹。
同时,得益于低利率的环境,此次蚂蚁集团上市,资本市场给了2.1万亿的超高估值。
不过,就差临门一脚,蚂蚁却突然遭遇监管重拳,背后原因几何?
蚂蚁的金融与科技定位之争有了答案?
回溯蚂蚁的历史,脱胎于阿里巴巴集团,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2011年开始独立运营。
支付宝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淘宝在交易中的信任问题。在2004至2013年间,支付宝逐渐从服务电商交易的支付工具,发展为服务各行业的支付平台。其中在2010年,蚂蚁金服拿到小贷公司牌照后,就从支付进入到了真正的金融。2013年3月,支付宝的母公司宣布将以其为主体筹建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小微金服)。
过去几年,蚂蚁集团取得了涵盖银行、保险、信贷、财产管理、征信等各个领域的金融牌照,资产管理规模巨大。
不过,蚂蚁集团所代表的金融科技企业,在监管层面一直以来是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尽管蚂蚁集团在上市之前一再强调金融科技的属性,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从而规避金融层面的一些监管。
但从业务和收入构成来看,蚂蚁核心依然是一家科技驱动的金融服务提供商。根据其招股书,蚂蚁集团营收主要来自三大门类: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对应主要产品为支付宝;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对应主要产品有花呗、借呗,余额宝、余利宝等,面向小微经营者的网商银行;创新业务及其他。2019年三块占比分别为43.03%、56.2%、0.77%。2020年上半年,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占比降至35.86%,其余两块占比为63.39%、0.75%。
几年来,蚂蚁最核心的数字支付和商家服务板块收入占比持续下滑,而花呗、借呗借贷业务营收占比持续上升,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