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中国现行标准下的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从取得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从脱贫到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全方位多措并举、持久坚持。
所谓“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作为“扶贫先行官”,教育扶贫是关乎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瞄准教育、精准发力,也成为企业助力攻坚扶贫的重要维度。
从1994年加入希望工程,持续投入教育公益;到2018年启动三村工程,发力以教育扶贫为核心的“村教工程”;再到近年持续拓展教育扶贫模式,提升乡村儿童科技素养,利用科技优势赋能教育扶贫。26年,中国平安正通过软硬件融合、全方位赋能、步步升级发力,成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支突出的金融+科技力量。
更难得的是,在教育扶贫的每一步上,平安都精准的踩在了乡村教育的短板及缺口所在。
准切口:扶贫大局,教育先行
扶贫是国之大计,瞄准切口治标治本,是中国平安扶贫精准发力的第一步。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攻坚扶贫、改善民生之中,也成为关键“先行官”。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先行官”的定位,奠定了扶贫大局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形成,也同时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相一致。教育是未来的事业,贫困地区要稳步实现脱贫,要持续巩固和发展脱贫成果,不断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立足长远,优先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
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治本之计。扶贫攻坚路上,深入问题本源的中国平安,第一时间便找准了解决问题的根本点,发力教育扶贫,期望从根源上拔掉贫困的“根”,为脱贫持续性及未来的进一步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久发力:创造条件,利“器”入手
办学条件的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学校办学硬件的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是企业找准切口、加入扶贫攻坚队伍的第一步切入点。
1989年,旨在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公益项目“希望工程”启动,这是教育扶贫路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30余年,聚焦助学育人目标,植根尊师重教传统,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希望工程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
在希望工程中,中国平安是一支行动力快、持续性强的力量。从1994年加入希望工程,中国平安在安徽六安捐资修建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学开始,26年,平安已在全国范围内援建了114所平安希望小学,帮助逾30万贫困儿童接受教育,并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帮扶模式,通过教育精准扶贫,用教育治贫困之本。
“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希望小学、希望工程,国家给予充分肯定,无疑,这一探索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之路的工程,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开辟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7年,中国平安设立“平安希望小学日”,启动中国平安希望小学百万维护计划,每年划拨百万元维护专款,用于各地平安希望小学的维护,对各校校舍进行修缮,不断改善和提高孩子们的求学环境。办学硬件的搭建、改善、维护,是中国平安教育扶贫发力的起点。
搭建完善的硬件设施,中国平安的这一步,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儿童“有学上”的关键一步。
纵合力:均衡资源,软硬融合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扶贫,不仅要解决有学上,更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2015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实现教育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就要在搭建好办学硬件的基础上,逐步优化乡村教育的软件设施。改善、赋能,需要一套更为全面的全方位综合机制。
2018年,中国平安启动三村工程,在全国开展平安智慧小学综合建设行动,这是平安教育公益的一大转型——从最初的校舍援建到“软硬件融合”,实现对乡村教育的全方位赋能。
“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第一步。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