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交地产豪掷近10亿挺进郑州市场,开启了对郑州市场的开拓。中交地产在过去的几年里,经历了人事动荡、战略调整、负债创新高、高调激进拿地等颇有争议的事件。乐居推出地产X光系列报道,看一看中交地产入郑,高负债强扩张能否行得通?2020年上半年,中交地产业绩不济。然而冲刺“央企前三”的呐喊声言犹在耳。时间推移到2020年1月1日,在绿城中国学成归来的李永前接棒公司董事长,定了一个小目标。2015年3月,作为中交集团派驻绿城的第一批高管,李永前和李青岸正式进驻绿城。在绿城中国任职的5年时间里,李永前主要负责投资管理业务,2016年-2018年,绿城中国新增土地项目由9个增长至37个。自从2015年中交开始整合旗下地产业务以来,其控股地产公司人事变动不断,特别是2017年以来,先是孙国强、张世文、梁运斌、陆伟强、彭增亮等人卸任中交地产相关重要职位。2017年12月,吴文德辞去中交地产董事长一职任;2018年5月,杨剑平辞去中交地产总裁一职;2018年9月,空缺了4个月的总裁一职被耿忠强补位。2018年末,中交地产换届,赵晖出任董事长一职。不过,2018年上位的耿忠强和赵晖很快又被换下。2019年7月,在总裁位置仅坐了10个月的耿忠强辞去该职务,由李永前接任;2019年的最后一天,赵晖辞去中交地产董事长一职,任职1年零3个月。随后,董事长一职也由李永前接替。三年里,一年换一帅,每次,都会引发中交地产的整体发展战略的动荡。从董事长到董事总裁高管,换血成为常事。然而,如此频繁的高层人事变动,都未给中交地产带来春天。中交地产缓慢的发展速度早已不能满足其做大做强的需要,中交地产对此也有清醒认识。在其2016年年中报就表示,公司“整体规模仍较小,市场占有率及行业影响力较为有限,需进一步加强规模化发展,稳健、积极扩大经营规模,提升规模效益。”2019年7月,李永前回归中交,在“复制绿城中国、创新中交地产”的思路下,李永前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先是提出对标绿城中国,实行轻重并举的经营模式,于明年启动“5+1”战略部署。在中国房地产排名榜上与绿城中国并驾齐驱,进入千亿房企阵营,“2019年冲刺350亿,2020年冲刺500亿,2023年远在千亿之上。”在同行都在寻求差异化的时候,中交依然深谙同业竞争的套路和手段。这次,中交地产郑州滨河国际新城拿地,依然是与绿城回归郑州的力作滨河明月贴身厮杀。作为中交地产的母公司,中交地产集团也同样频繁人事变动,整个中交系似乎形成了这样的惯性。中交集团正在推进房地产板块重组整合工作,中交房地产集团作为中交集团全面深化改革的试点单位,在满足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构规定的前提下,将推进所属房地产板块重组整合工作。“推进房地产板块重组整合工作”被解释为人事变动的主要原因。大规模换血的背后是因为对房地产业务整合效果的不满,中交地产系希望迎头赶上中海、保利等地产龙头央企,2017年10月,中交地产在其品牌发布会上喊出了挺进“央企前二”的口号。后来,冲进“央企前二”的目标变成了重回“央企前三”,目标尚未达成,先倒退一名。拿地激增、信托融资大幅增加的背后是财务成本的激增,若伴随着销售端的低迷,很可能令中交地产今年的负债率再次上升。冲劲十足,疯狂拿地的中交地产在掉队的路上越来越远,每次换血带来的打鸡血般的口号,也越来越苍白而无力。中交地产的实力也越来越难以匹配他的野心。请持续关注地产X光中交地产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