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在涵洞里躲避随时会降临的炮火,“拎”着心施工避开高山滚石,在海拔四五千米极度缺氧的高原上修建铁路,在大山底下开凿让一个国家真正实现连通的隧道……或许难以想象,但这正是中交人在海外工程建设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家有123年发展历史的百年老店,中交集团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走进非洲开启国际化发展之路,在“走出去”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性业务,开展“陆海空”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管理运营一体化业务,打造“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装备”、“中国岛”等一系列中国名片,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民生、就业等多领域发展,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收获友谊,成为联结世界各国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中交集团,独家对话中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文岗,倾听中交人“走出去”的故事。
“中交集团‘走出去’不仅在海外经营业务,而且要发挥企业优势,培育形成具有中交特色的‘笑脸模式’,融入当地、扎根当地,结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文岗在专访开始时便如是表示。
共商:近千个海外项目
落地的首要原则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中交集团实现公路建设13000多公里,建造桥梁180余座、深水码头132座、机场17座、集装箱桥吊760余台,新建实施和运营铁路超过一万公里。迄今为止,中交集团境外在建项目数量已达近千个,合同金额近万亿元。
据文岗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每一个海外项目落地的时刻,中交集团首先遵循的就是“共商”原则。
2017年5月份,蒙内铁路举行通车仪式。中交集团在完成该铁路建设后,又与肯尼亚铁路局签署项目运营维护合同。这条长达500公里蒙内铁路,是肯尼亚近百年来新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非洲地区经典性的地标工程。
“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当地想做电气化铁路,也有一些公司提出这个方案。”文岗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中交集团提出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电从哪来,靠电运营需付出的成本,这些代价跟这条铁路在民生和经济上的拉动价值相比是否值得等。
“本着‘共商’原则,我们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最后双方达成共识,以普通标轨一级铁路标准来建设。”文岗表示,在提供最终方案的时候,中交不惜增加成本,为这条铁路预留了电气化改造空间,待电的问题解决后,还可以进行电气化升级改造。
技术之外,在项目设计阶段,中交集团还考虑到当地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例如,蒙内铁路穿过了多个野生动物生活区,为了铁路建成后,动物依然能够按照原有生活轨迹活动,中交集团与当地多个部门进行了多番共同协商。
“在路线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征求了肯尼亚政府及民间、联合国等多方意见,对设计方案做了四次大改动,十多次调整。”文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中交集团将长颈鹿的高度,几头野牛并排走时的宽度,平时在哪些地方活动等各种细节都考虑在内,在170公里的野生动物生活区段内,设计了总计30公里的88座桥梁,动物过桥涵洞达969个。
目前,该铁路已经安全运营1000多天,累计运送旅客近500万人,累计货物运输80多万TEU(标准箱)。因为这条铁路与动物原生生活环境完美融合,使其成为非洲非常著名的观光铁路,带动了额外经济收益。
文岗告诉记者,蒙内铁路提前两年实现了盈亏平衡。目前,这条铁路不仅服务于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更服务于东非其他国家,极大地便利了东非地区互联互通和一体化进程,助力非洲工业化进程。
共建:十万境外员工的“饭碗”
如果说“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中交集团开创“笑脸模式”的内核,那么这也是中交人在世界范围内对设施联通、产能合作等实体经济永续发展“公约数”的实践式解读,是汇聚各方智慧和创意,各展所长,让利益相关方在梦想连通中形成价值互融,在价值互融中收获欢乐互享。
而这份“欢乐”包括中交人向当地输出技术、当地人参与自己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双方共建“欢乐家园”。
作为肯尼亚2030年远景规划的旗舰项目,中交集团在蒙内标轨铁路项目建设期间,为肯尼亚创造了4.6万个就业岗位,推动GDP增长1.5%,有效降低40%的物流成本。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莫桑比克的马普托大桥及连接线工程项目,采用EPC模式承建,采用中国标准设计、施工,欧洲标准及南非规范审核,建设期间累计为当地创造了近4000个就业岗位。
在海外,巴基斯坦东湾快速路、援建马尔代夫的中马友谊大桥,欧洲地区的塞尔维亚泽蒙大桥、黑山南北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在中交集团不胜枚举。在这些标志性工程的落地过程中,无一不是双方共建完成。
“中交集团在海外的项目多是‘师傅带徒弟’模式,手把手教会当地雇员新技能。”文岗告诉记者:“蒙内铁路建成后我们得知,拿着中交集团的工作证明在当地其他地方找工作非常容易,相当于给了当地雇员一个‘金饭碗’。”
“到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