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瘦、谦逊,说话不徐不疾,但恬淡的语气透出一种骨气,这是华特气体董事长石平湘给记者的初印象。
做了8年农民,好不容易端上了公务员的“铁饭碗”,但只因为听到一句“气”话,石平湘便一个猛子扎进了完全陌生的领域——气体行业,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而这一猛子,石平湘就扎下去27年。
回首过往,石平湘在做客上海证券报和约珥传媒联合打造的《直面掌门人》节目时,对记者说得最多的却是“不要着急,慢慢来”。
“气”从何来
当初,是什么拨动了创业的那根心弦?这是很多优秀企业家常被人问及的话题。
对石平湘而言,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中国的化工人是吃素的吗”。穿过悠长的回忆,石平湘复述这句话时,语气仍然带着激动。
上世纪90年代,改革春风浩荡,建设如火如荼。彼时,佛山正准备上马中国第一个集装箱项目——广船集装箱项目,不过,由于缺少二氧化碳这种配套气体,项目无法立项。
石平湘回想起自己还在下乡做农民时,曾在佛山三水观摩过二氧化碳气井喷发的现象,于是主动献计。在一番牵线运作后,上述项目很快就有了进展,佛山市和广州造船厂对气井进行开发改造,最后保证了项目的二氧化碳供气。
此后,佛山市加大了对二氧化碳气体的重视,组建了二氧化碳研究所,并将石平湘调入研究所工作。自此,石平湘开始真正接触气体行业,并结下不解之缘。
之后,石平湘又调入佛山市科委工作。有一次,科技部一个调查小组来佛山调研集成电路的产业状况,石平湘参与陪同调研。在一次小组会上,一位高级工程师突然一拳头砸到桌子上,愤然道:“中国的化工人是吃素的吗?”这句“灵魂拷问”,震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石平湘。
这句因缺气而生的“气话”,让石平湘深刻认识到,中国制造业水平发展得越高,工业气体和特种气体的需求量就越大。然而,彼时有能力进行气体生产的中国企业却寥寥无几。而且,不仅是集成电路所需的各类高纯度特种气体,就连大宗的普通工业气体,国内也几乎依赖于外资厂商。
石平湘没有光生“闷气”。1993年,他放弃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岗位,走上创业之路,创立了广东华南特种气体研究所,即华特气体的前身。
“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激励着我前行!”思绪回到现实,石平湘说得仍然激动。
十年磨剑
一开始,华特气体做的是普通工业气体的充装与零售,创立当年,就开发出第一款气体产品——氩气。
提起氩气,石平湘又笑呵呵地讲起一个故事。当时,华特气体想动员一家国有摩托车厂将铅焊改为氩弧焊,使用公司的氩气,但未果。孰料,几个月后,该厂又主动找上门来要买氩气。原来,这个厂家去巴黎参加车展,看到先进的同行都在采用氩弧焊的技术,不仅能节省一半钢材,还能让车架卖出贵一倍的价格。
“中国的工业一定是往高技术加工的方向发展。”这件事之后,石平湘下定决心,华特气体要以普通气体为重点,以氩气为主导,开发多种混合气体。
不过,人才是一个难题,彼时材料领域的科班人才少之又少。由于历史原因,石平湘自己也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石平湘于是先从自学开始。
“为了开发焊接保护气,我看过的材料垒起来有一尺半厚。”石平湘用手比划着说。哈工大焊接所是国内焊接领域的权威,其出版的专业材料,石平湘一本接着一本地啃。遇到看不懂的英文,他就写信给焊接所的研究人员,请他们帮忙翻译成中文。最后,华特气体成功开发出焊接保护气。直到现在,石平湘还保持着阅读专业资料和做笔记的习惯。
石平湘介绍,华特气体以普通的工业气体开局,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包括电子特气、混合气、高纯气体、有机气体、标准气体、照明气体、医用气体、稀有气体和其他混合气等在内的多产品线,产品超过200多个品种。
化难为机
如果说跨入气体行业是一大挑战,那么从普通工业气体跨入特种气体,则是挑战的升级版。
在华特气体成立的第四个年头,石平湘又瞄准了特种气体。2000年,华特气体开始致力于特种气体研发。
与“量大面广”的普通气体不同,特种气体是一个“小众市场”,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以半导体用电子特气为例,现有单元特种气体260余种,可配制成25000多种混合气体。其中,主要的品类包括清洗蚀刻类、光刻气、外延气体、掺杂气体等。
“在半导体的几百个制程工序中,几乎每个工序用到的都是不同品种、不同纯度、不同含量的特气。”石平湘介绍,半导体对特气不仅要求纯度高,还要及时的供应,一系列的标准近乎苛刻。更为重要的是,特气产品进入晶圆制造厂的验证周期很长,这是一项需要坚持的漫长工作。
乐观豁达的性格下,别人眼中的困难成了石平湘的机遇。他告诉记者,华特气体之所以敢进军特种气体,就在于有长期的技术研发积累优势。从做工业气体开始,石平湘就有意识地要求研发人员将所有的工艺、数据进行整理保存,这些数据用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减少了犯错,大大缩短了研发的进程和难度。
在飞秒技术替代了眼科准分子激光